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pdf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
工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一
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区J里住疾疸二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
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
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
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
显出彳土可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
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
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
者等。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
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
状而携带病原体,且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许多传染病中,
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
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
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彳寺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
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
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空壁二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9、流行:是指传染病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典J传染遍1是指病原体已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
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留途至1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
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
液传播
乌屋感置1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
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
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13、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巴直驱期二从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临床表现
通常是非特异性。
宓涯状明显期二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获得体现,如具有特
征性的皮疹、脑膜刺激征、黄疸、肝、脾大等。
16.恢复期: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32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
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
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8、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
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
称为复发。
旦向g人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
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现感染后兔疸逸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
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
免疫。
21、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
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
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