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6. 沙尘暴.ppt

发布:2018-10-12约2.35千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题五 沙尘暴的成因 沙尘暴并非是一天两天所形成的,是多少年来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沙尘暴概况 四 沙尘暴的危害 * * 沙尘暴 一 沙尘天气 二 沙尘暴的成因 三 沙尘暴的分布 四 沙尘暴的危害 五 我国近年来沙尘天气发生情况 六 沙尘暴的防治 一 沙尘天气 定义:沙尘天气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尘沙,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明显下降的一种天气现象。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三类。 2002年,有500多年历史的昔日皇宫紫禁城笼罩在肆虐的沙尘中 2004年3月,北京出现沙尘天气 浮尘 浮尘: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落黄沙”,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大致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 2. 扬沙 扬沙: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能见度明显下降,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 3. 沙尘暴 沙尘暴: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强风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当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时,定义为强沙尘暴。 2004年3月 内蒙古发生沙尘暴。牛群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沙尘暴中行走。 沙尘暴的分类: 弱沙尘暴: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最低能见度≤200米,且最大风速≥20米/秒; 特强沙尘暴:最低能见度≤50米,且最大风速≥25米/秒; 例:1993年5月5日,甘肃金昌的沙尘暴就是特强沙尘暴,当天金昌最大风速达到34米/秒,最低能见度为0米,地面空气中含沙量为10.17公斤/立方米。 二 沙尘暴的成因 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 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 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 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 沙尘暴发生的自然因素 产生沙尘的基质因子 基质因子是沙尘暴发生的物质条件,包括地势状况、物质构成、气候情况。 吹拂沙尘的动力因子——风 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受大气环流场和季风气候类型影响,冬、春盛吹西北风,强劲而干燥,大风日数多者几十天,少者也有几天。发生沙尘暴的天数与大风日数和地面热力稳定程度相关,3-5月我国西北内陆地表增温大,是风力场和热力场极不稳定的季节,地表气候容易发生蠕动,沙尘暴便由此而启动并易发。 沙尘暴发生的人为因素 在不稳定的基质和风力吹扬活跃背景下,人类的社会经济及生产活动对沙尘暴的发生发展起着加速驱动或衰减的作用。作用的对象主要是自然基质因子。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如上中下游水量不合理调配,便会引起水量供求平衡失调,打破原有的“平衡”状况,进而引起中下游大面积沙漠化的发展,强化沙尘暴的形成规模。 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土地沙漠化扩大 人类不合理开垦,不合理采樵,过量挖药材(甘草、麻黄等),过度放牧和不加保护的进行交通、工矿、城市和居民点建设,破坏了地表结皮,使地表裸露,降低土壤的稳定度和抗蚀能力,为风力侵蚀和沙尘暴的发生创造条件。 根据科学家的调查,在我国现代沙漠扩大的成因中,94.5%为人为因素所致。 三 沙尘暴的分布 1.在世界的分布 世界上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中亚的温带沙漠气候区周围、北美加利福尼亚热带沙漠气候区、非洲撒哈拉热带沙漠气候区和澳大利亚中西部的热带沙漠气候区。 分布状况见黄色区域 2. 在中国的分布 沙尘暴天气的沙源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河套的毛乌素沙地周围。 沙尘暴的沙源分布 八大沙漠分布 沙尘暴天气的空间分布: 全国沙尘暴年总日数的分布(1956-2000平均值) 主要影响区 : 我国西北、华北大部、青藏高原和东北平原地区沙尘暴年平均日数普遍大于1天 多发区 :110E以西、天山以南大部分地区沙尘暴年平均日数大于10天 高频区 :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阿拉善和河西走廊东北部,沙尘暴年平均日数达20天以上 我国是全球沙尘暴四个高发区之一 全球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中非、北美、中亚和澳大利亚。 我国西北地区是中亚沙尘暴高发区的组成部分。我国沙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和内蒙古。 我国土地沙漠化日益加剧 8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 90年代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全国可利用草原以每年2%的速度加速退化; 西部由于毁草毁林垦荒、滥挖药材、过度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