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实证主义社会学总结.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的现代承传 一、功能主义的理论来源 结构功能主义最早是由人类学家拉德克里夫-布朗提出并使用的,以此区别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 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帕森斯在1940年代提出“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并在其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很大努力,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 二、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 1902年12月13日,塔尔科特·帕森斯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泉水镇,父亲是公理会牧师,后来成为俄亥俄州马力雅塔学院的校长。帕深斯在安默斯特学院就读时专攻哲学跟生物学,也曾考虑过从医,但当于1924年取得学士学位时,他已决定专心致力于社会科学,随即赴英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即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前身)。 1925年他转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当时虽然马克斯·韦伯已经去世多年,但他在此校的影响力依然深远。帕森斯在此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同时(1926到1927年)在安默斯特学院教书。稍后他被哈佛大学聘请为经济学讲师。1931年,在仍是讲师的情形下转任到刚成立的社会学系;他一开始的晋升之路很缓慢,在当了六年的讲师后才晋升助理教授,一直要塔尔科特·帕森斯到1939年才升上副教授。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1937年,这一年他发表了“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此书马上为当时还是默默无名的助理教授带来学术上的声望,且让他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在他的主导之下,哈佛于1946年成立一个跨领域的“社会关系学系”,融合多种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由帕森斯出任第一任的系主任。 他一生都致力于社会学的专业化,非常积极参与“美国社会学会”事务,1949年出任学会理事长,曾任六年秘书(1960–1965),又担任1965年首次发刊的“美国社会学人 ”之初任总编辑。1967到1971年担任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理事长。曾在哥伦比亚、芝加哥、剑桥、史丹福、约克等大学担任访问教授,虽然在1973年从哈佛退休,之后仍然著书、演讲不断,并在钮泽西州罗格斯大学、宾州大学跟加大柏克来分校访问教学,在社会学跟知识界发挥莫大的影响力。于1979年5月8日在前往德国的旅途中去世。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1)在研究主题上,最基本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维持其存在,有哪些基本条件必须得到满足以及这些条件是如何得到满足的?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任何现存社会都具有一些基本的制度模式(结构),而这些制度模式之间发生着相互支持的关系(功能),进而保证了社会系统的生存。 凡是有助于系统存在的因素、机制和过程都得到突出的强调和优先考虑。在结构功能主义的概念范畴体系中,经常强调的概念有:秩序、均衡、适应、稳定、整合、协调、维模等等;而那些对社会系统的存在具有威胁和破坏作用的方面却遭到冷遇和忽略,相应的概念范畴如压力、冲突、失调、变革等等,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2)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实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上。 结构功能主义继承了杜尔克姆所开创的传统,坚持社会优先于个体的立场,认为个体的社会人格是由社会赋予和塑造的,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动机也是社会价值系统的反映,并将个体动机与其行动的有社会意义的后果加以区分,以后者为研究重点。 (3)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取向。在解释社会现象时,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和侧重的是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而不是具产生的历史过程)及其在维持系统生存中所发挥的社会效果(而不是决定论意义上的原因)。 对于社会系统的内部组成部分,结构功能主义也不追究其产生的具体原因,而是将其视为某种既成事实,侧重考察它们在维持系统生存。 (4)在研究方法上,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共有的功能分析方法。这一流派对当代社会学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它提供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范畴和宏观的理论框架,而且,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它为考察社会现象提供了新颖的观察角度,发展了一种全新的系统分析方法。 功能分析方法对现代系统论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结构功能主义在方法论上的意义大大超过了其理论意义。 在60年代结构功能主义特别是其理论部分遭到各方面的攻击而势头有所减弱的时候,功能分析方法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学分析方法仍然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社会领域的研究中。 二、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 (一)社会行动理论 1937年,帕森斯出版了《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这既是他个人学术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同时也是美国社会学中芝加哥学派的衰落、功能学派倔起的历史转折点。 帕森斯的全部理论可分为以社会行动理论为中心的早期阶段和以社会系统理论为中心的后期阶段,帕森斯的分析层次和研究重点在这两个阶段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