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I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doc

发布:2017-01-08约3.3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几何初步知识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几何图形最基础的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的理解,对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往往是离开了这些几何实体,而依赖于头脑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形象的反映,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在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时,应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让学生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因而,我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教学。 一、观察各种实物,感知物体特征 小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是一种直观认识,是基于已有生活基础的感知并形成初步表象的过程。在学生学习之前,他们已经初步具备前、后、上、下、左、右等空间观念。在学前教育中已经直观认识过如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无论是“体”还是“形”,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生必须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的认识。 如三年级上册的《四边形》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并掌握其特征。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去学校操场观察,《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在这节课中,通过让学生找出许多关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等。丰富其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这时,他们虽然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物体的特征,但是表象却很清晰,建立了数学模型,明白了这样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又如第一册《物体分类》一课,上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带来了会么物体,再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各种实物,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组内把带来的物体分类,再让学生说一说分类的依据,为什么这样分?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每一类物体都有类似的特征。这个活动是在学生的观察、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学生主动去寻找和比较秘得出来的一种感性的积累,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完成了从感性到表象的转化,实际上也是一个物体形状的抽象过程。 二、重视直观操作,建立物体表象 仅有“看”没有“做”是不够的。动手做,手脑并用,并且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这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策略。 如三年级上册《周长》一课,开课伊始,我创设了给桌布加花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帮老师想办法,当学生说到“周长”一词时,我便让学生来指一指、摸一摸数学书、铅笔盒等实物的表面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拿出一个最喜欢的物体,用彩笔把它的形状画在练习本上,再展示这些不同的图形,让学生指周长,这样由实物过渡到抽象的形上,丰富了周长的含义,进一步感知周长;最后,教师设疑,画了一条曲线,问:“这个图形有周长吗”?引起了学生的争议,在学生的畅所欲言,面红耳赤的争论中,对周长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设计的指一指、摸一摸、画一画、辨一辨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这些知识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的活动证明出来的,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在实处。 又如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一课,为了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我组织学生利用大小不同的回形针、钉子、硬币等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棒的长度,得出不同的测量结果,从而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又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长度的正确表象,我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尺的构造,从0刻度到1厘米刻度,再到几厘米的长度,让学生找出与1厘米长度接近的物体,如指甲盖的长,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清楚地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知道如何认识尺和使用尺,再如为了帮助学生充实测量的经验,我安排了“自由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利用手中的软尺测量选中的物体的长。一方面掌握了测量方法,另一方面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通过这一系列的让学生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学习知识,开放式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把操作与数学思考有机结合在一起了。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操作活动。教师不仅要关注由操作而获得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体验,这是数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更有价值的获得。 三、语言描述特征,促进概念形成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