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教学评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异化教学评估
教育部检查各高校的练功情况,“九阳神功”太难练受冷落,“葵花宝典”好练又顶用,但代价是要“阉割”诚信。
4月初,一些在网上流传的照片引发了激烈讨。论。照片上,广西师范大学六位校领导笑容可掬,众星拱月般分列在前往该校评估本科教学的专家组美女秘书左右。
是什么让这些厅局级干部在一位科员面前如此谦卑与滑稽?答案是,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
2003年,教育部首次启动五年一轮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到今年6月底,对列入首轮计划的592所本科高校的评估将全面结束。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评估是高校建设、改革、发展的“助推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评估工作成效显著。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季平说:“评估对高教规模扩张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
然而,对本科教学评估的质疑却随着评估工作临近尾声而愈渐激烈。在广西师大的“女秘书门”事件发生后,评估实际已翻越了高校的院墙。逐步演变为一个公共话题。
此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炮打司令部”,于2008年3月26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大学评估太多了》,列举了本科教学评估的四条罪状:评估太多太滥、教育评估体系方法单一、评估造假、分类指导单一。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说,民盟中央在向本届政协大会提交的《关于改进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提案》中指出:“评估结果不尽客观,有虚假现象。”
连教育部自己也承认存在问题。副部长吴启迪在近日的一次专题研讨会上表示:“评估方案对不同高校的分类发展指导性不够:评估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现象。”
那么,此项为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全国性教学评估,到底怎样由良好的初衷演化为充斥形式主义与虚假造作的闹剧?
理想国
现代意义的大学并非最早起源于中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也并不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国外教学评估的研究可以追溯至1927年。黑麦斯首次推出了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系列研究报告,详细论述了其有???性和可信性。随后几十年,大学生评估教学的几乎所有方面都被人研究过。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始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相继建立了5至7年不等的周期性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
中国教育界那时起就试图与国际接轨。1985年,教育部就率先在数所高等工科院校进行了高校教学试点评估。随后,1990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994年教育部对改革开放后建立的本科院校教学工作进行了合格评估,1996年对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对介于前两者之间的高校教学工作进行随机评估。
历经10年论证和实践积累,教育部决定确立正式的周期性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也就是目前正在运行中的“本科教学评估2003年版”。2004年8月,用以维持这项制度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设立。
在评估方案的设计环节上,教育部显然借鉴了美国的经验。在2005年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时任评估中心主任的刘凤泰。在回击一些高校对评估方案较少考虑到学校间差异的质疑时说:。美国的1000多所高校使用的是同一套评估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共有5项,每10年改动一次,而中国评估体系的一级指标有7项,外加一个办学特色,相比之下评估较全面。”刘说,这个体系5年内都不会改。
不仅有美国之类的高教强国,一些高教发达的小国也进入了教育部的考察视野,经过筛选、论证后的评估经验被吸纳进了“2003版”。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当时设立本科教学评估制度的考虑因素主要有: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控制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免生均教育资源继续下降、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愚人国
2008年4月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以中科大的“原生态迎评”猛烈抨击其他高校在教学评估中的弄虚作假现象:“评个‘差’以后,上级对你印象不好。影响校领导的官运:社会对你印象不好,影响你的招生:也影响你的经费来源。于是就找捷径,想把教育部要的这些指标都达到。本来这些指标是要在教学实际中提升达到的,但是很多学校发现这样做太困难。那么他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让专家高兴,让专家给你打高分。这样,专家打高分,变得不一定意味着你本身教学好。越评到后来,有的学校越认为,我们不需要做得好,只要专家印象好给打高分就行。”
“让专家高兴”由学校建设等技术问题逐渐转化为高规格接待、在评估指标环节弄虚作假等现象,“女秘书门”事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在教育评估这台封闭的“冰箱”里。一份腐败“食物”散发出的“糜烂气息”很容易、很快就将整个其他“食物”“串了味”。教育部网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