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掺混二甲醚喷雾粒子尺寸分布特性试验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柴油掺混二甲醚喷雾粒子尺寸分布特性试验研究
第4期(总第225期) 2016年8月
车用发动机
VEHICLE ENGINE
No. 4(Serial No. 225)
Aug. 2016
李跟宝,李洪波,高博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
摘要:为确定二甲醚掺入柴油后对燃料雾化性能的改善效果,利用阴影成像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不同掺混
比、喷射压力以及喷孔直径等条件下的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粒子尺寸分布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发 现:由于柴油中二甲醚的闪急沸腾作用,随着二甲醚掺混比的增加,混合燃料粒子尺寸分布曲线整体向小颗粒方向偏 移,较大粒子数目较柴油明显减少,有助于降低发动机炭烟排放;喷孔直径、喷射压力等喷射参数对混合燃料雾化粒 子分布有较大影响,减小喷孔直径使燃油粒子更加细化,降低喷射压力则使混合燃料雾化效果有变差的趋势。
关键词:柴油机;二甲醚;混合燃料;燃油喷雾;尺寸分布
DOI: 10. 3969/j. issn. 1001-2222. 2016. 04. 012
中图分类号:TK421.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2222(2016)04-0066-04
二甲醚(DME)被认为是近年来最具吸引力的 柴油机清洁代用燃料之一。众多研究表明:柴油机 燃用二甲醚能够实现高效、超低排放和柔和压缩燃 烧,因而极具应用潜力M
。二甲醚可由煤中大规
模、低成本制取,发展煤基二甲醚作为车用替代能 源,对于改善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现状、促进 国内煤化工行业的发展、降低交通行业的能耗与排 放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甲醚常温常压下呈气态,需加压液化后供给 发动机燃用。其对常规橡胶密封件也有腐蚀性,实 际应用中需换用耐二甲醚腐蚀的密封材料。二甲醚
液态黏度约为柴油的1/20,发动机供油系统中存在 润滑及泄漏等问题。美国宾州州立大学Bhide等 人[4]将二甲醚与柴油混合后在发动机上应用,证实 在二甲醚掺混比例不超过25% (质量比)时,发动机 可以稳定、低排放工作。同时,二甲醚低热值仅为柴 油的67%,将其按较低比例与柴油掺混应用可尽可 能减少对发动机燃油供应系统的改动。作者[5_6]试 验发现,发动机燃用D20混合燃料(20%二甲醚+ 80%柴油)时,发动机动力性超过原机水平,最低当 量燃油消耗率耗下降4. 5%,烟度下降70%以上, NC\降低30%?50%,表明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 是一种能实现高比功率、低排放的石油替代燃料。
二甲醚的沸点低,饱和蒸气压高,有利于改善燃
收稿日期:2015-09-06;修回日期:2016-02-25
料雾化效果。二甲醚燃料的喷雾过程一直都是相关 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前期研究较多地侧重于油束贯 穿距、雾化锥角等宏观参数的分析评价,对液滴尺寸 分布等喷雾微观特性则涉及较少[7_8]。为此,本研究 采用阴影成像试验技术,分析二甲醚掺混比、喷射压 力以及喷孔直径等参数对混合燃料喷雾粒子分布特 性的影响规律,探索优化燃料喷雾过程的有效途径。
1试验方法及设备
为避免柴油中掺入过多二甲醚而导致燃料黏度
过低,本研究分别选取mo(io%二甲醚+ 90%柴 油)和D20(20%二甲醚+ 80%柴油)为研究对象,并 结合纯柴油进行喷雾对比分析。
试验在单次喷射雾化粒子特性试验台上进行, 试验装置见图1。作者前期研究证实二甲醚与柴油 互溶性好,长久静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9]。本研究 中混合燃料按质量比在耐压容器中配制并储存,经
氮气加压至〇. 7 MPa(高于常温下燃料饱和蒸气压) 后输送至高压单次喷射装置入口,采用触发器控制 燃油喷射进入大气环境,并同步控制800万像素高 清晰CCD数码相机对喷雾场进行拍摄。试验过程 中采用外部频闪光源辅助成像,试验微距镜头的景 深控制在0. 1 mm之内。
试验获取的喷雾图像采用本研究组开发的喷雾
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B022017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0009-2014G1221021) 作者简介:李跟宝(1974—),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液体喷射雾化研究;ligb@chd.edu.cn。
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数据读取,主要处理过程包括图 像切割、图像处理、粒子特征提取与分析。图像切割 使雾场局部得到放大,更加清晰地显现出细节。图 像处理是对喷雾图像依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