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详细规划试题及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名词解释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就是以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对下续修建性详细规划起直接指导和控制作用。
容积率(建筑面积密度):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地块面积之比值:R=建筑总面积/用地面积。目的是控制建筑总量。
建筑密度(建筑覆盖率):建筑底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值,用%表示,覆盖率与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目的:确保建设用地上留有一定比例的空地。
绿地率:除去建筑底面积(包括四周的散水)及道路用地、空地外的绿地面积占用地面积百分比。
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简称修规),在当前或近期拟开发建设地段,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对具体项目(建筑、道路、环境、工程管线等)做出具体安排的规划设计。
邻里单位: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目的:它是针对城市中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而提出的,目的是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提出的原则是对居民生活需求的反映 。
居住小区:居住小区在邻里单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由苏联提出。50年代末,我国从苏联引入居住小区的理论。此后,以小区为单元的住宅开发模式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到目前为止仍然用这种组织形式。
居住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根据当时的需要,在小区的基础上,开发过尺度更加大的“住宅区”,即居住区。它把生活服务设施放在独立的一个区域,其他区域为小区或组团。
扩大小区:现代交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大干道的间距,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公顷)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相邻扩大小区之间。
社区: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日照时间:为了保证每户都能获得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而要求的住宅间距。北方大,南方低。如杭州1.0H,北京1.6—1.7H。
人车分行:“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并且首先在纽约郊区的雷德朋(Radbrun)居住区中实施。
遵循原则:1、进入居住区后步行道路和汽车道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居住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行车行路的尽端应设置回车场。
4、步行路应贯穿于居住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延伸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家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人车混行:“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并且首先在纽约郊区的雷德朋(Radbrun)居住区中实施。
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
千人指标:指每千居民拥有的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用于总体上保证住宅区各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包括容量与空间。
居住组团: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一般的,居住组团占地面积小于10万平方米,居住300~800户,若干个居住组团构成居住小区。
公共绿地: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地。如公园、小游园、林荫道、组团绿地、各类户外活动场地(不包括标准运动场)。
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既要控制上限,保证环境质量;又要控制下限,保证开发社会效益。
简答题
我国城市规划编著的规划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1、从上到下是个逐步深入,环环相扣的规划过程
2、每个层次的规划以上层次规划为依据,同时指导下层次规划。
1、审批程序2、编制内容3、空间范围
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1、落实总规或分规,指导修规,起“桥梁” 的作用
2、政府进行土地出让和管理的依据。
给出每个地块的控制指标,对土地进行具体控制。控制指标包括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主要是七大指标: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退后红线距离、绿地率、主要出入口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目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