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海棠组织培养中褐变的影响因子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美海棠组织培养中褐变的影响因子分析
摘要:为解决北美海棠组培快繁和组织再生中的褐变问题,分析北美海棠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茎段、嫩叶、嫩芽3种外植体中,褐变程度最低的为茎段;MS+1.0 mg/L 2,4-D的培养基上外植体褐变程度最低;暗培养下褐化程度低于光照培养;遮光暗处理外植体母株枝条可减轻褐变;低温条件下培养可抑制褐变;4月进行培养时外植体褐化程度最低,随后随月份增加褐变程度加重;培养基中附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可减轻外植体褐变,而附加柠檬酸(CA)、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C预处理外植体均不能明显降低褐变率。
关键词:北美海棠;褐变;组织培养;PVP;维生素C
中图分类号: S685.990.4+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12-0091-03
收稿日期:2016-02-01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编号;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编号:Z2013008);保定学院科研基金(编号:2012Z08);保定学院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编号;保定学院科研团队(编号:KYTD2013001);保定学院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发展学科(编号:X。
作者简介:贾晓梅(1978―),女,河北曲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和生物技术的研究。E-mail:jxmqiang@。
北美海棠(Malus micromalus cv. “American”)为蔷薇科苹果属落叶乔木[1-2],花、叶、枝条和果实颜色多样,在不同季节中形态多样,观赏价值极高,具有耐寒、抗病等特性,还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长时间的观赏周期,是优秀的园林植物种类[3],在我国的园林绿化中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北美海棠主要通过扦插嫁接进行繁殖,虽然操作简单,但是繁殖速度较慢,难以在短期内满足市场需求,对北美海棠进行组织培养则可以加快繁殖速度[4]。在果树尤其是木本果树的组织培养中,易出现外植体或培养物的褐化、枯死现象,即褐变现象,又称酚污染[5-6],褐变在北美海棠组织培养过程中也普遍存在。北美海棠接种24 h便开始出现褐变,导致外植体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死亡,难以建立组培快繁体系,限制了其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工作的开展。有关褐变的研究在板栗[7]、芭蕾苹果[8]、龙眼[9]、核桃[10]、中国李[11]和油桃[12]等植物上已获得一定结果,但关于北美海棠组培过程还鲜有报道。本试验使用常规组培方法,比较不同取材时间、不同外植体、不同激素种类与配比、不同培养条件及预处理方法下培养过程中褐化程度的差异,以期找到适合控制褐变的措施,为北美海棠组培快繁和组织再生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用外植体为北美海棠的嫩芽、嫩叶和茎段,于2015年4月至8月采自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北美海棠。
1.2试验方法
1.2.1外植体的接种培养剪取的外植体用20%皂粉水浸泡 25 min,自来水冲洗1.0~1.5 h。随后将材料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乙醇消毒20~30 s,再用0.1 % HgCl2消毒7~8 min,无菌水冲洗5遍,置于无菌干燥滤纸上吸干水分。将枝条切分成05~1.0 cm 的带芽茎段、不带芽茎段,将叶片切为0.5 cm2,接种至培养基中。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添加蔗糖30 g/L,琼脂8 g/L,调节pH值为5.8。培养条件为温度(23±2)℃,光照度1 500~2 000 lx,时间12 h/d。
1.2.2不同外植体及培养基对褐变的影响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6-BA、NAA、2,4-D的3种增殖培养基:(1)MS+2.0 mg/L 6-BA+0.2 mg/L NAA;(2)MS+1.0 mg/L 2,4-D;(3)MS+1.0 mg/L 6-BA+1.0 mg/L 2,4-D。将北美海棠的茎段、嫩芽、嫩叶3种外植体接种在上述3种培养基中, 每个处理接种30个外植体,培养7 d后[LM]统计褐变率和出愈率。
1.2.3光照、温度对褐变的影响对接种在不同激素组合的3种培养基的3种外植体进行光培养、暗培养和低温培养。光培养条件:光照度1 500~2 000 lx,时间12 h/d,温度(23±2)℃。暗培养温度不变,进行遮光处理。低温遮光培养,在遮光条件下温度设为4 ℃。培养7 d统计褐变率和出愈率,每个处理接种外植体30个。
1.2.4光线预处理对褐变的影响将植株上正常生长的北美海棠新生枝条用厚纸袋罩住,密封上部分,下部分留口保?C枝条能够生长但不能接受阳光,处理20 d后接种到3种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中,每种方案接种30个外植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