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区域绿地系统布局的模式的研究.doc

发布:2018-10-12约4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区域绿地系统布局的模式的研究   为防止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衰退恶化和城市无序蔓延等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城乡可持续发展,基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自然人文特色和城乡环境景观的需要,有必要在区域范围内划定永久性保护和开发控制的具有重大生态和人文价值并对区域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绿色开敞空间范围,确定控制模式以及不同地带的控制强度等,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一、区域绿地界定及研究范围      (一) 区域绿地界定   区域绿地种类众多,不同类型的绿地在改善环境、提供各种服务中的作用存在差异,其主要功能也有所不同,因此,界定区域绿地以其主要功能为依据。根据区域绿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研究借鉴相关的绿地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区域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协调及区域绿地分类与相关规划中土地分类体系的衔接,为方便区域绿地保护、建设和管理,根据各类绿地的主要功能将其分为生产绿地、风景游憩绿地、自然与文化保护绿地、防护绿地、生态恢复绿地等五类。      (二)研究范围   研究范围为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包括主城9区和涪陵、江津、永川、合川、璧山、綦江、长寿、大足、潼南、荣昌、铜梁、南川、万盛、双桥14个区县,区域总面积28661平方公里。一小时经济圈是重庆市域内经济最发达、规模集聚效益最显著、一体化发展条件最优越的城镇密集区。      二、面临的问题      (一)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急剧下降,区域绿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缺乏协调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人类活动强度加大,天然生物资源趋于减少,使生物多样性面临极大威胁。在城市建成区,城市绿地是主要的植被,生物资源贫乏;一些房地产开发建设已在区域绿地地区内蔓延,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散布在区域绿地之中的一些工厂企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部分地区毁林和开山采石屡禁不止。      (二)具有重大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廊道通畅效果不明显   研究范围内分布着众多山脉,构成重庆的生态屏障。从卫星解译的林地分布特征看,区内林地分布呈现破碎化,林地间分布有数量较多的旱坡耕地。许多山岭顶部(如中梁山、铜锣山等)森林植被受到破坏。由于人为破坏,原有森林植被减少,导致部分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生态呈现森林→疏林→灌木→草地→裸露荒山的逆向更替。研究范围内次级河流污染较为严重,一是绝大部分区县的城镇生活污水很多未经处理或者处理未达标就直接排放到江河中,二是该区域是重庆市农业生产比较集中的地区,农业生产施用的化肥、农药以及农村养殖都会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要强化区域内山水的生态服务功能,必须建立明确的廊道体系。      (三)存在规划管理盲区   现行的规划管理体制重视城市建设区内或城市规划范围内的绿地建设,对规划范围外的绿地无法有效地进行管理,不利于城市土地的有序拓展与城市的合理发展,需明确区域绿地内用地控制的范围、控制的模式和控制的方法,建立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的动态平衡机制。      三、区域绿地系统布局      (一)研究路线   主要从两种途径入手,一是实行由上而下的目标导向法研究路线,对国内外典型城市绿化系统布局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从人们对绿色空间、城市环境的不断变化的要求出发。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最终的目标,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今天的生态城市,城市的规划者和建设者们创造了不断发展的城市绿地布局形态,从原先对于见缝插绿的局限到今天着眼于整个区域生态环境,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二是实行由下而上的问题导向法研究路线,对重庆城市绿化系统布局的现状模式的个案进行研究。分析现状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重庆城市绿化系统布局模式的选择依据,提出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绿化系统空间布局模式的优化设想。   (二)布局理念   1.绿地中的城市   城市中的绿地与绿地中的城市两种看法反映了城市与绿地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看待城市与绿地两者之间关系的不同视角范围。   城市中的绿地,即绿地被看作是九项城市建设用地中的一种,绿化系统从属于城市。绿地的种类也往往局限于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等几种,并常把城市中不适于其他建设使用的土地“划归”绿地使用。在这种情形下,绿地处于一种十分被动又无奈的地位。   绿地中的城市,即把城市放在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来看待。城市与周围的区域处于一个自然系统之中,城市只是这个自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周围的农田区尽管不是城市绿地分类中的一种,但却因绿色植物的生长而为城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绿色空间,可以看作是城市绿地的一种延伸。这时,绿地与城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