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加强》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内阁的出现 * 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的出现 军机处的设立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历史原因 3.直接原因 2.具体原因 4.根本原因 胡惟庸恣意妄为 明初宰相职权扩大 加强皇权 元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5.宰相制的废除产生的影响 (1)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消极方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同时也是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1原因: 宰相废除,皇帝政务繁多 明神宗 明宣宗 明成祖 明太祖 2过程 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文渊阁大学士 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内阁大学士 票拟权 发展 内阁首辅 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1)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阁臣的升 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性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对皇权作用 职权 地位 不同 相同(相似) 内 阁 制 宰 相 制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清朝初期满洲贵族商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1)措施: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内阁 皇帝 (2)影响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思考: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军机处特点:简、速、密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 结合三个材料,概括军机处的特点。 3.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初年为用兵西北而设置的,专门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诏令。 (1)军机处的由来: (2)军机处的前身: (3)设置时间: (4)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 (5)军机大臣的职责: 军机房 雍正初年(1726年成立军机房,1739年成为一个正式的常设机构) 亲臣、重臣(即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但只是承旨遵办 4.影响: 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迅速处理各种文书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 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负责往下传达,连建议的权力也没有。 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 5.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地方: 行中书省 三司分权 2、中央: (1)宰相制度的废除 (2)内阁的创立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