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道德化人物形象及其成因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国演义》中道德化人物形象及其成因分析
摘 要:《三国演义》成功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形象,诸如,诸葛亮为代表军师类型、张飞为代表的草莽英雄、刘备为代表仁君形象、曹操为代表奸雄形象等等,《三国演义》形象同中求异,丰富了古典小说人物形象。本文对《三国演义》中道德化人物形象作了分析,深入探析了《三国演义》中道德化人物成因,为深入了解《三国演义》中鲜明化道德人物形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三国演义》;道德化人物;形象;成因
作者简介:赵轩(1999.12-),女,汉族,湖南宁乡人,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2
所谓道德化人物形象,实际上就是人物形象具有道德化内涵,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这样的人物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诸如,仁君形象的刘备、智多星形象的诸葛亮、忠臣形象的关羽、奸雄形象的曹操等等,《三国演义》作品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作品更加深刻。
一、《三国演义》中道德化人物形象分析
1、关羽的忠臣形象
在关羽道德品格中,中心思想就是义,主要体现在关羽的信义和忠义,诸如,关羽在土山战败之后,与当世奸雄曹操不得不约法三章,虽然曹操给予关羽待遇非常优厚,但是关羽并没有为金钱所动,在知道刘备下落之后,毅然辞去大帅之职,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不顾生死,不辜负忠义,为了忠义而不顾生死。曹操被困华容道,关羽鉴于之前的恩情,义气的放了曹操,这个故事成为了备受民间推崇的“知恩必报”的狭义典范,同时也践行了儒家提倡的“春秋大义”。关羽一直坚持信义为重,知恩必报,是《三国演义》中鲜明的道德化人物。
2、诸葛亮的智多星形象
作为整部作品的智力担当,诸葛亮完全是按照贤相的形象来进行刻画的,在诸葛亮道德品格刻画上更加侧重“忠”的传达,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被打动,与刘备相知,二者之间亦臣亦友,一直努力践行士人的人生理想,这是孟子“王者师”理念。在刘备托孤,诸葛亮仍然坚持信义辅佐刘婵,即使刘婵是一个昏君,对自己诸多不信任,但是诸葛亮仍然是尽忠职守,四出祁山,气死曹真,智斗司马懿,但是刘婵却听信谗言,严令诸葛亮立刻班师回朝,虽然有很多的不认同,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违背圣令,放弃唾手可得的功绩,诸葛亮在死前也仍然牢记刘备的嘱托,做好计划,发挥自己的余威,两朝元老,诸葛亮对待两位君主是忠君尽责,至死方休。
3、刘备的仁君形象
在刘备道德化形象刻画过程中,更加侧重表达仁义,《三国志》中塑造了刘备礼贤下士、宽厚仁慈的君主形象;《三国志平话》中不仅体现出刘备仁德的一面,还体现出刘备也是草莽英雄,这也是记载刘备故事最为完整的作品,诸如,刘备在张飞上了太守之后与关羽、张飞在太行山落草为王,也就有著名的桃园三结义典故。此外,刘备在土城曾经自封为皇帝,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徐州失散之后,张飞在古城兴建自封大风,刘备与张飞重逢之后也做了皇帝。刘备性格宽宏,不为政治利益放弃自身原则,心系百姓,爱民如子,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是仁政思想,同时坚持匡扶汉室的新年,礼贤下士,体现出重贤理念。
4、曹操的奸雄形象
与作品中其他形象相比,曹操是整部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道德反面形象。出场不久,作者就为曹操安排了杀吕伯奢故事情节,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看做是人生信条。曹操杀吕伯奢的情节体现出了奸诈残暴的性格,诸如,杀杨修、借头示众、割发代首等情节都体现曹操阴险性格以及嫉贤妒能的特点。除了曹操,《三国演义》中还有其他的道德反面的形象,诸如,袁术、董卓等等。
二、《三国演义》中道德化人物形象成因分析
1、“拥刘反曹”思想对道德化人物形象的影响
“拥刘反曹”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仁君贤相”思想,不仅体现在政治理想方面,还体现在人格理想方面,体现出了正统观念对人的影响。在道德化人物塑造过程中,《三国演义》中体现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刘备因为是汉室的宗亲,因此,被看做是“兴复汉室”,而曹操则是“窃国”行为,这也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因,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由于曹操原为臣子,并不是正统。但是“拥刘反曹”思想却没有办法解释《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贬斥刘婵、刘表等汉室宗亲,这并不是作品中营造道德化人物形象的全部原因。
2、史书对道德化人物的影响
不同的作品对于同一个人物刻画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以诸葛亮为例,《三国志》更加侧重记载诸葛亮的忠义,但是对于诸葛亮军事才干的评价并不高,但是作为忠臣,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非常高。诸葛亮与君主刘备的关系非常的融洽,对于汉后主刘婵也就忠君之事。整部作品中花费了非常多的笔墨描述诸葛亮的“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裴启、王隐以及刘义庆等在作品中更加侧重描绘诸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