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川崎病和心血管并发症.pdf

发布:2018-03-29约1.96万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7年全国小儿心血管疾病学术会议 专题讲座· 川崎病和心血管并发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李万镇 川崎病(Kawasaki 首先报告,其病因、发病机理不明,是全身中小动脉系统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热性发疹 性疾病,多侵犯冠状动脉,部分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 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本病病因未明,但发病呈一定的流行性、区域性及明显季节性,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 等,推测与感染有关,曾进行过多种病原包括溶血链球菌、葡萄球菌、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 一6(HHV一6)等研究,但多数研究未获得一致结果。 近年研究表明微生物毒素类超抗原致病学说,在K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超抗原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sAg所识别的TCR(T细胞受体)V8链片段有一定的选择性。 C,SPE—C)抗体阳性 化并对溶血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C型(streptococcalpymgenic.Extoxins shock toxin— 反应一致。有研究表明葡萄球菌外毒素类的中毒性休克毒素一l(toxicsyndrome rnjtmgen, YPM))等对KD发病机制中具有超抗原性的病原因子,诱导免疫细胞的高度活化和异常分泌 细胞因子,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管炎。 shock 有研究表明KD的发病与热休克蛋白(heat 具有显著相关和同源性。尤其是HSP65具有极强的免疫活性。推测KD的发病是由细菌来 异常,损伤内皮细胞及形成血管炎。 KD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调节异常,免疫活化细胞激活是KD的基本免疫病理改变。 KD急性期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活化细胞异 蛋白一1(MCP一1)单核细胞炎性因子l o【8(MIP—l 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等。这些异常分泌细胞因子推测与KD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冠状 动动脉病变发生均密切相关。 —— 6—— 专题讲座 值升高)。 临床多数研究报道KD急性期外周血与单核一巨噬细胞相关联的细胞因子,如IL一1B、 IL一6、TNF—a、MCP一1和Neopterin值升高(高细胞因子血症)。 factor 核转录因子(nuclear kappa 因子转录,过度产生细胞因子。 川崎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病程早期为全身微血管炎,约5日 表现为冠状动脉内膜炎,10日左右波及全层动脉和周围炎,约12日部分病例在急性期形成 动脉瘤(内膜弹性板断裂所致)。急性期后动脉瘤可以消退或持续存在,后者可有冠状动脉 瘤的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内膜异常增厚、钙化、血浆成分浸润、肉芽增生,继而机化导致冠 状动脉狭窄、闭塞或血管再疏通。在急性期心脏受累可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及心包炎。 除心血管系统外,全身器官,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肾、关节及皮肤等部位的血管 亦可受损。 [诊断] 采用日本川崎病研究班推荐川崎病诊断标准(2002年2月修订,第5版)进行诊断。 本病病因不明,4岁以内婴幼儿患者占大多数,临床表现分为主要症状和参考项目。 A、主要症状 1、发热持续5天以上。 2、双侧眼球结膜充血。 3、口腔表现:口唇潮红、杨梅舌,口腔咽部黏膜弥漫性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