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蔬菜病害类型简介蔬菜病害类型简介.doc

发布:2017-01-03约1.91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病虫害知识点汇集 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称为病原,病原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主要是指病原物,包括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类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指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 病害的症状是指:植物受病原物或者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经过一定的病例程序,最后表现出来的病态特症。主要分为病症和病状。 2.1病状指感病植物本身的各种异常变化。包括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2.2病症指植物感病部位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所表现的特征。包括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菌核与菌索、脓状物。 3、病害的类型: 3.1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3.2根据病原物的种类: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 3.3根据病原物的传播途径: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雨水传病害、以昆虫为介质的传播病害。 3.4根据病害的流传特点:单年流行病害、积年流行病害 4、非侵染性病害常见病因 4.1营养失调 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大量元素); 铁、锰、铜、锌、硼、钼、氯(微量元素) 4.2温度不适 4.3土壤水分失调 4.4环境污染 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所致病害症状、特点及诊断 1、植物病原真菌(真菌性病害) 1.1概述:真菌是一类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且无根、茎、叶分化的真核生物。大多真菌为多细胞,有营养体和繁殖体的分化。此类病害占整个侵染性病害的70%-80%,如霜霉病、白粉病、锈病。 2、植物病毒 2.1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专性寄生物,粒体很小。植物病毒的组成部分为核酸和蛋白质、水。植物病毒的单位是粒体,分为球状、杆状和线状。 2.2病毒的传播途径分为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 2.2.1介体传播:病毒依附在介体上,借其他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的传播和侵染。已知的昆虫介体有400种,约200种属于蚜虫类,130种属于叶蝉类,所以刺吸式昆虫是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2.2.2机械摩擦传播 2.2.3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 2.2.4种子和花粉传播 2.3病毒病的症状(病毒粒体在植物体内不断增殖,引起植物生理过程紊乱,破坏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最后表现出病害症状) 2.3.1变色:由叶绿素缺少引起的,分为花叶和黄化两种。一般全株叶片呈深浅不一,厚薄不均,形成浓淡相嵌的现象。有的叶片出现黄化、白化、紫化。 2.3.2坏死:寄主表现出枯斑或组织、器官坏死。主要是寄主对病毒侵染过后的过敏性反应 2.3.3畸形:抑制性的症状有矮化、矮小、小叶、卷叶、皱叶、厥叶。刺激型的有丛生、肿瘤等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及所致病害 3.1、概述:原核生物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无核膜包围,无明显的细胞核。细菌通常是原核生物的代表。细菌是不含叶绿体的单细胞低等生物,比真菌小,比病毒大。植物细菌性病害的数量和危害性都不如真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多为腐烂和枯萎症状。 3.2侵染特点:植物病原细菌无直接穿透寄主表皮而侵入的能力,主要通过寄主体表的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进行增殖、分泌毒素或代谢产物。一般高温、多雨、尤其是暴风雨后,湿度大,使用氮肥过多等不利环境因素,有利于细菌病害的发生。 3.3症状: 3.3.1坏死:主要有叶斑和叶枯。细菌性的叶斑往往呈水渍状,周围常有黄晕,潮湿时病斑上产生菌脓,有的叶斑后期,病斑中部坏死组织脱落而形成穿孔。 3.3.2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的组织被细菌侵染后,通常表现腐烂症状,组织介体、流出带有恶臭味的汁液。 3.3.3.萎蔫:有些细菌侵入寄主植物的维管组织,在输导组织内繁殖和蔓延,破坏了植物正常的体内运输系统,引起植物萎蔫。一般是全株性的。 3.3.4畸形:有些细菌侵入植株后,引起根或枝干局部组织过度生产形成肿瘤,或使新枝、须根丛生等多种症状。 4、植物病原线虫 4.1概述:线虫又称蠕虫。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寄生于动物、植物中。线虫的生活史分为卵、幼虫、成虫。 4.2线虫的致病性首先表现在线虫口针的穿刺吸食及其在组织内对植物造成的创伤,但线虫对植物破坏作用最大的是食道腺的分泌物,其中可能含有各种酶和其他致病物质。食道腺的分泌物,除去有助于口针穿刺细胞壁和消化细胞内含物便于吸取外,大致还可能有以下影响:刺激寄主细胞增大,形成巨型细胞;溶解中胶层使细胞离析,组织软化;溶解细胞壁,破坏细胞内含物,引起细胞坏死;刺激或抑制细胞分裂。形成根部的过度分枝、肿瘤、根结和植物矮化等畸形病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