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常见心身疾病心理康复.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宋振华)(字数2.0万每章在章标题下有一段概述性的语言,起 导入作用,简洁)
每章在章标题下有一段概述性的语言,起 导入作用,简洁
学习目标
1.掌握: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方法。
2. 熟悉: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反应。
3. 了解:心身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心身疾病的分类、心身疾病的预防和 康复方法。
4. 能运用心理康复技术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不少疾病的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关,有调查统计表明,在综合性医院就诊的初诊患者中,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典型的心身疾病患者占有比例高达30%以上,各发达国家调查统计心身疾病发病率则高达60%。对于心身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了心理学家的重视。现在,心身疾病所包含的内容已成为与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并列的第三类疾病,心身医学及心身相关的理念作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精髓。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指一组发生、发展和防治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具有躯体病理改变或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及多因素发病理论的推进,心身疾病的定义也在不断扩展。现在,广义的心身疾病的定义指凡是躯体疾病或功能性障碍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者都属于心身疾病。从定义可知,心身疾病是一种生理上的躯体疾病,但又与一般的生理性疾病不同,而且也不同于神经症,因为神经症只具有比较模糊的躯体症状,往往找不到具体的器质性改变。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人格特质是疾病发生的易患因素。
3.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发病的基础,社会因素起“扳机”的作用。
5.心身疾病一般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与心身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心身疾病由多种因素引起,且各因素之间又互相联系和影响。目前认为,在心身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联合作用,共同构成了心身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
1.生理因素 又称生物躯体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感染、理化和药物损害、遗传和老化、营养代谢障碍、器官功能障碍、免疫和变态反应,以及性别、年龄、血型等。心身医学理论认为,生理因素决定个体对疾病的易患性及所患疾病的种类,是心身疾病的物质基础;心理社会因素主要通过对生理变化的调节,最终导致或加重躯体疾病。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指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过程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致个体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是心身障碍的重要致病因素。
在社会中,人们对信息刺激会做出认知和主观评价,合理的认知和评价可导致积极的情绪体验,而不合理的认知和评价则可能导致消极的情绪体验,而后者若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久,则可能造成个体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及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
近代的研究资料也证实:人格特征和行为类型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程的转归具有明显影响。同样的刺激因素作用于不同人格特征和行为类型的个体,可导致不同的生理生化改变,引发不同类型的心身疾病。
此外,个体不适应的份值观念,也会导致强烈负性情绪体验和不良行为方式的产生,进而诱发心身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 人既是生物有机体,又是社会成员,必然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规范或制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种族、生活和工作环境、生活方式、职业、人际关系、家庭状况等。在这些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可能会由于适应不良而产生心理冲突,继而影响机体的生理状态,严重且持久的影响则可能造成机体内稳态的失调,由此引发心身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同。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高于农村。相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尽相同。我国曾以7000多名40岁以上人群为对象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脑力劳动者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15.45%,体力劳动者仅为1.72%。众多调查资料也显示,居住环境拥挤、敌对氛围、低收入等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吸烟、职业性致癌因子、压力等因素与癌症发病高度相关。这些结果都证明了社会文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