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和双赢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创新模式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共建和双赢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创新模式研究
摘 要: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不仅要强调理论,同时还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通过在社会工作领域单位建立专业实习基地,既可以实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责任,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必然需要,更是高校创新教育模式的特色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广州大学与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办学并打造成为校级实习基地的成功案例,从专业社会工作实习理念和实习基地建设模式等方面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专业实习;实习基地;模式;理念;创新
一、专业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广东省《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议》中提出“2015年每10000人中要有5名社工”的要求 。即社工总人数达到5万人。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应成为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在现阶段各高校社工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很多问题,远未达到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化,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除了必须具备一般社会科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知识之外,还必须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掌握社会工作的方法技能。综合分析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实务工作能力差,社会工作实习是教育性取向的,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必要手段。专业实习是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力水平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任务。
二、广州大学与广州市残联合作办学开创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新模式
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于1989年,广州市残联下属有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盲人按摩指导中心、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广州市残疾人展能中心、利康家属资源中心等多家服务机构,广州市残联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残疾人服务事业的扩大与提高,致力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广州大学是广州市属高校中唯一一所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早在2002年广州大学就开始招生行政管理——社会工作方向学生。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广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正式招生。
2002年9月社会工作方向班同学入学后,为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系里就多次组织学生到残联属下的广州市残疾人展能中心等服务机构实习,在中心工作人员、中心聘请的香港社工实习督导的指导下,协助开展工作,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残疾人康复促进活动。市残联领导在与实习生们接触的过程中,深切感到社工专业学生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创造性与专业性,为残疾人服务工作带来许多帮助、启发和促进,因此,双方感到进行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双方经过深入交换意见,决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以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者与实际工作者的更紧密的合作,通过每年定期派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市残联直属单位实习锻炼、参与服务实践,市残联提供督导和康复、教育、劳动就业等残疾人服务所需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和塑造既懂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又了解残疾人特殊需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广州特色的残疾人服务领域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和新型复合型人才——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在此基础上,双方提出了合作办学的意向,经多次协商最终达成共识——合作办学。
2004年5月13日,广州大学与广州市残联合作办学举行签约仪式。这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满足广大残疾人的需要,把残疾人事业高等学历教育化而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广州大学和广州市残联就该合作办学项目正式签署了协议,在全国范围开创了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此次合作办学是在双方的协商下决定用定向培养的方式,合作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残疾人工作方向)全日制本科生38名,学制四年,毕业时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并于2004年7月开始在全省招生。广州市残联将在四年后安排该专业毕业生在广州市残联、市各类社区及社会福利机构任职外,还将每年向该专业拨6万元培养经费和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并负责安排该专业学生完成800小时以上的社会实习。希望通过这种新的合作办学方式,能培养出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以提高残疾人事业的专业化水平。
三、双赢:优秀实习基地有利于培养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从2004年9月正式招生到2008年7月38名残联班同学顺利毕业,经过广州大学的老师和广州市残联老师的共同培养,通过四年的双轨制教育(理论教育、实务工作教育),培养出了具有系统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应用技能、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能够从事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残疾人福利政策研究、社区残疾人管理、社区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及社区残疾人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2008年后,虽然没有继续合作办专业社会工作学位班,但是,每年广州大学都会将广州市残联作为一个重要的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残联专业实习,同时,广州市残联也高度重视这些工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