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药学笔记整理汇总-共19页.pdf

发布:2022-02-18约1.98万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 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 365 种,首创 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 论基础。 2. 《本草经集注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 《新修本草 》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 844 种,开创 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 证类本草 》,载药 1558 多种 5.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载药 1892 种,集 16 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 《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载药 921 种,其中新增药物 716 种。 7. 《中华本草 》成书于 2019 年,载药 8980 种。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 与有效性)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 :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 叶类 :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 :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 :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 :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 ⑥树皮和根皮类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 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 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1.修治(修制) (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2 )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3 )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2.水制 洗,淋,泡,润,漂,水飞。 (1)润 :便于切制。 (2 )漂 :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3 )水飞 :便于煎煮、制剂、服用。 3.火制 炒,炙,煅,煨,烘焙。 (1)炒:便于粉碎、煎煮、服用、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2 )炙:改变药性 ,增强疗效 ,减轻毒性、副作用,引药入经。 (3 )煅:易于粉碎、煎煮。 (4 )煨:减轻烈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5 )烘焙:便于干燥。 4.水火共制 煮,蒸,燀,淬 (1) 煮:减毒,增效 (2 ) 蒸:改变药效,稳定药物质量 (3 )燀 :便于干燥、贮藏,去掉非药用部分或有毒部分 (4 )淬:易于粉碎、煎煮、制剂 5.其它制法 (1)制霜:种子压去油、矿石重结晶 (2 )发酵:产生新药 (3 )发芽:产生新功效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中药的功效是对中药 治疗作用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