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精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1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
一、单选题
1.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A.史前以自然因素为主,现代以人为因素为主B.史前及现代水土流失都以自然因素为主
C.史前及现代水土流失都以人为因素为主D.史前以人为因素为主,现代以自然因素为主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 B.风力强盛C.土质疏松 D.高原地貌
3.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
A.人类活动只能加速水土流失,不会引发水土流失
B.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
C.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类也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D.人类只能减轻或者减缓水土流失,但不能根治水土流失
2009年2月1日正式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县某河流下游横截面略图,该河下游所在地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各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
5.关于该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以解决我国南方人多地少、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B.利用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从而改变该处的降水量,使河流的径流量没有季节变化,使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之苦
C.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水面养鱼,低缓的平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低山丘陵则发展经济林木
D.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将该区域的农村全部转变为城市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6~7题。降雨量降雨
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泥沙量径流量泥沙量径流量泥沙量径流量泥沙量 33 弱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强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6.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7.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 B.①③C.②③ D.②④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8~10题。
8.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9.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10.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右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A.① B.② C.③ D.④
据报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1~1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1.“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1.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被覆盖率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
.做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是 A.减少人口数量 B.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建立稳产高产田
C.发展当地的工业 D.停止露天开采煤矿
29.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一致
二、综合题
.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图1)与黄河干流含沙量和流量变化示意图(图2),回答有关问题。
(1)图2中A、B两条曲线中,表示流量曲线的是 ,表示含沙量曲线的是 。
(2)青铜峡至银川的一段黄河干流绕行在黄土高原的边缘,两岸附近还有一些沙漠分布,但这一段河水的含沙量却增加很少,试分析其原因。(3)在潼关下游的干流上建设小浪底水利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