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乃至中国巨变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广东乃至中国的巨变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当代中国包括广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祖国统一、外交、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等各项事业,都取得巨大的成就,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优越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祖国统一、外交、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等各项事业,都造就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东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程中先行先试,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广东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成就和变化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雄辩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正确选择
(一)经济建设取得伟大奇迹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国家。改革开放前,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闭关自锁的封闭状态,特别是“文革”期间,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物资短缺,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国民经济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许多人通过广东边境逃往香港、澳门谋生。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之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先行,从农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再到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前进的改革,并逐步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又进而朝着科学发展的方向,深化改革。改革与开放两个轮子同时推进,相互促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广大农民群众焕发出空前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僵化的经济体制被冲破了,国有企业从主要依靠政府和政策,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市场和法律,现代企业制度陆续建立。大大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竞争力。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市场机制的引进,使经济日趋活跃、市场逐步繁荣、人民群众不断受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结合了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使科技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从经济特区的创建开始,到加入WTO,我国已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改革开放使中国经受住了肆虐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使中国创造出化危为机的奇迹
30多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经济实现快速腾跃,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近10年中国经济仍然年均实际增长10.7%,对全球经济年平均贡献率超过20%。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73104亿元,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大关,公共财政收入显著增加,达到10.37万亿元。中国开放性经济水平明显提高。入世10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进口国。2012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8667.6亿美元。外汇储备从33年前1.67亿美元,到2011年突破3万亿美元,连续六年稳居世界之首。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中国仍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在全球经济体中表现最好。我国经济连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记录
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过去20多年,全球脱贫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中,大部分的成就归功于中国。各类商品丰富多彩、应有尽有的时代取代了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时代。我国人民千百年来衣食无虞的梦想变成现实,实现了由贫困――温饱――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大批外逃的现象早已销声匿迹,并出现回流的现象。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大事,如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神州飞船,嫦娥一号、二号卫星、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超级计算机、基因测序等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都频频传来捷报。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