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园艺术殿堂打造艺术特色学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构建校园艺术殿堂 打造艺术特色学校
——萧山十中(2011---2013年)发展报告
为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试行学校发展性评价的指导意见》(浙教督〔2009〕47号)和《萧山区高中发展性督导评价实施意见(试行)》(萧政督〔2011〕4号),我校于2011年4月制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如今第一轮的发展周期已满,现就我校实施发展性综合(2011-2013)评价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
萧山区第十高级中学地处萧山西南面蜀山街道萧然山南麓,是区教育局直属的普通高中,创建于1999年8月(当时为国有民办普通高中),2001年秋季开始招生,2005年通过省三级重点中学验收,2006年转为国有公办普通高中。
办学13年来,学校坚定走特色发展之路,以特色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为办学思想,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品牌,努力追求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打造了“艺术教育区内领先,教育科研省内先进,花雨文学社全国一流”的三大特色资源与品牌。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素质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优秀文学校园、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绿化示范单位、市文明单位等1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
学校在编教职员工202人,其中高级教师54人,中级教师106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省优秀教师、省教坛新秀、省学科带头人10人,市区级优秀教师、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88人次。硕士研究生学历的9人。一支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基本形成,这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现有44个教学班,2187名学生。每个年级均有两个美术特长班,约80人;1个音乐特长班,约30人。
对于一个办学历史不长的普高来说,新一轮轮课程改革和特色示范学校的创办,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与挑战,以此为契机,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与路径,对学校特色发展进行顶层设计,重建学校的课程体系,打造课堂新范式,创生全新的育人模式,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学校面临的最大课题和当务之急。
二、规划目标达成分析
2011——2013我校制订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实现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把学校办成一所管理规范、设施先进、环境优美、质量过硬、特色鲜明的在区内乃至市内有较高美誉度的普通高中。”目前,总体目标已经达成。
三年来,健全与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修订完善了《岗位聘任实施方案》《高考奖励方案》《联考奖励方案》《会考奖励方案》《教职工年度考核方案》《教工出勤优秀奖评比办法》《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超课时补贴和辅导补贴发放办法》等绩效工资发放制度,学校管理步入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的轨道。
三年来,以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积极开展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管理的探索研究。积极利用各类资源,已经开发各类既受学生欢迎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110多门,实现“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张扬学生个性智慧,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价值理念。50%以上的专任教师参与开发选修课程,60%以上的专任教师参与开设选修课程,这些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年来,积极探索艺术教育,逐步扩大并固化音乐美术特长班的招生规模,通过对现有师资的提高培训、高校师资的外聘和区内优秀专业师资的引进,构建了一支艺术专业教学的优质的师资队伍,艺术教育发展迅猛,成绩喜人,进一步打响了我校艺术教育特色品牌。
三年来,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设施设备进一步得到改善。完善和改造了校园网络和校园网站,内外网合二为一;和中国电信合作,进行了中国电信“翼校通”数字化网络建设,实现数字化教学、数字化阅览、数字化教研、数字化后勤、数字化宣传等,校园信息化管理建设得到质的飞跃。
三年来,学校先后获得 “全国示范文学校园”、“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社刊——《花雨》”、“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中小学示范实验室”、“浙江省规范化数字档案室”、“浙江省治安安全示范单位”“杭州市心理辅导优秀站”“杭州市学生会工作先进集体” “杭州市先进学生会”“杭州市先进教工之家”“杭州市示范教科室”“ 杭州市绿色校园”“杭州市绿化模范单位”等10多项市级及以上荣誉称号。
三、主要成绩与经验
(一)主要成绩
1. 以“大艺术”为核心理念的办学格局与课程体系基本成型
三年来,我们更加明确以艺术教育作为自己的特色品牌,以创建特色示范高中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以课程来引领学校各项工作,我们围绕大艺术教育理念,架构十中特色大课程,立足全纳导学大课堂,打造师生共同发展的大教育。内容上我们以“德育促品行”、“文化提品位”、“特色创品牌”三品并举,确立了三大类九课程群的大艺术课程框架,用德育支撑课程,用文化点亮课程,用特色唱响课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