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方剂学泻下剂试题及答案.docx

发布:2025-03-03约2.1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方剂学泻下剂试题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不属于泻下剂的是: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理中丸

D.麻子仁丸

2.下列泻下剂中,主要用于治疗热结便秘的是: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麻子仁丸

D.调胃承气汤

3.下列泻下剂中,主要用于治疗脾虚便秘的是: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麻子仁丸

D.槐花散

4.下列泻下剂中,主要用于治疗痰热内结的是: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麻子仁丸

D.神芎散

5.下列泻下剂中,主要用于治疗湿热泻痢的是: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麻子仁丸

D.芍药汤

6.下列泻下剂中,主要用于治疗寒积便秘的是: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麻子仁丸

D.青龙散

7.下列泻下剂中,主要用于治疗血热便血的是: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麻子仁丸

D.地榆散

8.下列泻下剂中,主要用于治疗气滞便秘的是: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麻子仁丸

D.薏苡仁散

9.下列泻下剂中,主要用于治疗食积便秘的是: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麻子仁丸

D.鸡鸣散

10.下列泻下剂中,主要用于治疗血瘀便秘的是: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麻子仁丸

D.桃核承气汤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泻下剂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

2.大承气汤主要用于治疗热结便秘。()

3.小承气汤主要用于治疗湿热泻痢。()

4.麻子仁丸主要用于治疗脾虚便秘。()

5.芍药汤主要用于治疗血热便血。()

6.神芎散主要用于治疗痰热内结。()

7.青龙散主要用于治疗寒积便秘。()

8.地榆散主要用于治疗气滞便秘。()

9.鸡鸣散主要用于治疗食积便秘。()

10.桃核承气汤主要用于治疗血瘀便秘。()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泻下剂的作用机理。

2.简述大承气汤的组成和功效。

3.简述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的区别。

4.简述麻子仁丸的适应症和禁忌。

五、论述题(10分)

论述泻下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六、案例分析题(10分)

患者,男,45岁,因长期便秘,伴有腹胀、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请根据病情分析,选择合适的泻下剂并说明理由。

试卷答案如下: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C

解析:理中丸属于温里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证,不属于泻下剂。

2.A

解析:大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具有峻下热结的作用,适用于热结便秘。

3.C

解析:麻子仁丸由麻子仁、杏仁、大黄、厚朴、枳实组成,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脾虚便秘。

4.A

解析:神芎散由大黄、黄芩、黄连、黄芩、枳实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痰热内结。

5.D

解析:芍药汤由芍药、当归、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枳实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湿热泻痢。

6.D

解析:青龙散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黄芩组成,具有温中散寒、通便利水的作用,适用于寒积便秘。

7.B

解析:地榆散由地榆、当归、大黄、黄连、黄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血热便血。

8.D

解析:薏苡仁散由薏苡仁、白术、茯苓、泽泻、桂枝组成,具有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气滞便秘。

9.C

解析:鸡鸣散由鸡鸣草、麻子仁、杏仁、大黄、枳实组成,具有润肠通便、消食导滞的作用,适用于食积便秘。

10.D

解析:桃核承气汤由桃仁、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具有破血逐瘀、泻热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血瘀便秘。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

解析:泻下剂主要用于治疗便秘,不适用于所有原因引起的便秘。

2.√

3.√

4.√

5.√

6.√

7.√

8.×

9.√

10.√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解析:泻下剂通过泻下体内宿食、积滞、痰浊等有害物质,达到清热解毒、通便导滞的作用。

2.解析:大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大黄清热解毒,芒硝软坚润燥,枳实破气导滞,厚朴行气除满。

3.解析:小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与大承气汤相比,少芒硝,峻下之力减弱;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甘草组成,与承气汤相比,少枳实,以和胃为主。

4.解析:麻子仁丸适用于肠燥津枯、大便秘结之证,忌用于脾胃虚寒、气血不足之便秘。

四、论述题(10分)

解析:泻下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包括: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泻下剂;注意泻下剂的使用剂量和疗程;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过度泻下;对于体质虚弱、脾胃虚寒的患者应慎用或适当减量;注意饮食调养,保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