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科技發明 - WA YING COLLEGE.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到 了 元 代 , 人 們 已 經 不 立 論 陰 晴 , 都 用 指 南 針 來 導 航 , 而 且 , 這 時 的 海 上 航 行 還 發 明 了 羅 盤 針 路 。 羅 盤 針 路 是 根 據 實 踐 中 的 記 錄 , 把 每 到 一 地 的 針 位 固 定 下 來 , 一 一 標 出 , 例 如 當 時 海 船 從 溫 川 開 航 , 就 「 行 丁 末 針 」 。 羅 盤 針 路 的 發 明 , 使 一 路 航 線 一 目 瞭 然 , 提 高 了 航 海 的 準 確 性 和 可 靠 性 。 正 是 靠 了 指 南 針 羅 盤 的 科 學 保 證 , 才 出 現 了 明 代 鄭 和 七 次 下 西 洋 的 大 規 模 遠 航 , 乃 至 西 方 哥 倫 布 的 環 球 航 行 。 指 南 針 對 於 近 現 代 航 海 業 的 發 展 , 就 像 火 藥 對 於 近 現 代 武 器 的 發 展 一 樣 , 有 奠 基 的 作 用 。 ? 下一頁 回目錄 指 南 針 對 人 類 的 發 展 影 響 深 遠 。 在 其 發 明 之 後 , 更 被 廣 泛 地 使 用 於 軍 事 、 生 產 、 日 常 生 活 和 航 海 事 業 等 方 面 , 而 在 其 中 以 航 海 事 業 的 成 就 最 為 顯 著 既 有 鄭 和 七 下 西 洋 , 更 做 就 了 哥 倫 布 的 偉 大 航 海 成 就 。 下一頁 回目錄 回目錄 下一頁 /chinesetech/main.html /kss_chiculture/1.htm /russiancc/compass.html 《中華文明曙光》 《中國第一》 《中國的科技》 回目錄 下一頁 人類發現了太陽和月亮的運動,亦發現了星空的活動。而對這些天體運動的觀察和對其運動規律的認知,便形成了最早的天文學。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曆和2000多年前始用的夏曆就宣告著天文學經已誕生了。 天文學於人類文明建立早期便興起,除了因為人們抬頭可見外,還包括人的宗教心。宗教之間的爭端甚多,但相同的是,各族均有宗教。在歷史上,宗教和政治亦極有關係。順著人民對天空的崇拜,產生了「君權神授說」,把君主和天文連上了關係。君王為了顯示自已掌握「天命」,緊緊地控制著天文學家和天文機構,預測天象成了政府的責任。 在當時,天文預測的確被認為是政府的責任,《書經》就記載說當時的天文官羲和,因為未能預告日食,令人民驚惶失措,故被其國君仲康處死,由此可見天文預測對政權之重要性。 就是這樣,天文學便開始在古中國和其他各處紮根成長了。 下一頁 回目錄 中國天文學有相當濃厚的實用色彩,因此曆法在中國天文學裏佔著重要的地位.中國的曆法共有102種之多. 這些曆法都是把月亮繞地球一週的時間做為一個月,同時又把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當做一年,所以可稱為「陰陽合曆」。而在春秋中葉,中國就已經知道十九年七閏月的方法. 漢代以後,人們更進一步能預知日月蝕. 在殷商之際,更制定了二十四節. 除此之外,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天體系統. 早在漢代就有兩種說法是關宇宙結構的. (一)蓋天說: 認為天如蓋,地如盤,天覆蓋著地. (二)渾天說: 認為天地都是圓的,天在外,地在內.而在歷朝都在國內設天文觀測台, 把天文觀測所得的資料送去. 下一頁 回目錄 據史書記載,周代已有了漏壺,春秋時期漏壺的使用已較普遍了.現在可見到最早的漏壺是漢代單隻泄水型漏壺,但因為它影響到計時的穩定性和精確性,因而泄水型漏壺首先被淘汰. 中國古代很早就將兩者配合使用,用日晷正漏壺誤差,來保証報時的淮確.漏壺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可以周而復始地使用,隋時告訴人們比較準確的時間,而不需要頻繁地進行天文觀測,尤其是在陰天、下雨或受其他觀測條件限制,正因為有這樣的優點,在機械鐘錶的精確提高以前,漏壺一直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計時工具. 回目錄 下一頁 /big5/ast-date/astro/A11/A11.htm .tw/campus/khasj2808.htm .tw/chis_project_eva/theme.htm 《中國之科學與文明》P.249-295,364-389 《中國的科技》P.18-23 《中華文明之光-----科學技術卷》 下一頁 回目錄 組長:楊慧琛(40) 組員:徐嘉銘(5) 姚沛玲(26) 童永發(12) 蔡春暉(34) 華振東(13) 楊麗(39) 王肇為(16) 請按下組員的名字以觀看互評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