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时代下践行与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时代下践行与思考
[摘要]新闻专业主义是理想的新闻业职业标准、态度与行为,然而也会受到国家、统治集团的利益、商业主义和新闻从业者“失律”的影响。随着新技术的广泛运用,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也引发了新闻从业者对新闻理念的思考。本文试图从中西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比较中来分析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同时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新闻从业者在新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实践困境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与分歧
新闻专业主义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在美国政党报刊瓦解之后,报业媒体越来越关注经济利益,以普利策与赫斯特之间的黄色新闻大战为代表,报刊越来越低俗化、商业化。与此同时,要求新闻公平客观独立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新闻专业主义作为煽情主义与商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各自的博弈中逐步确立。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上世纪90年代之后,新闻专业主义已成为西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该理念涉及到媒体的社会角色,新闻工作的基本性质,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和身份认同,新闻实践的行业规范和评判标准等方面的理念。
从新闻实践操作层面上来看,新闻专业主义自产生之初就伴随着理念与实践的分裂这一深层矛盾。新闻专业主义自身具有难以摆脱的理论困境:新闻专业主义赋予新闻自由过于宽泛的界定,尤其是对其绝对性和相对性、合理空间和必要界限、主体道德自律和外界必要制约等几组对???的命题都尚未有完善的理论加以科学界定。因为新闻专业主义的重点在于强调绝对的客观、中立报道,但现实操作层面上只能实现相对的客观,新闻从业者在力求客观的同时由于自身经历、工作规范、现实环境等因素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这些都会影响到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无论是在政党控制下的报业还是适应商品社会化大生产的报业,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新闻媒体不可能实现绝对意义上的自由独立。
二、新媒体及其传播特点
近年来,新媒体作为传播学中的又一新概念流行于大众传媒之中,并以一种异军突起的态势影响着这个时代。随着20世纪最后十年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更新发展,世界性的因特网迅速崛起,凸显出非同一般的影响力,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由各种数字化信息技术平台所支持的新媒体传播媒介正轰轰烈烈地崛起,并逐渐融人大众的日常生活。
新媒体的传播带给大众的不仅是信息的更新换代,更是对于人们生存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正如开创“地球村”理论的传播学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媒介理论中阐释的一样:“媒介即讯息”,这也就是说,在从口语传播开始的漫长人类传播史中,消长更替的永远是传播的内容,而真正于本质上改变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则是传播的媒介形式本身。
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支撑体系基础之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其形态如数字杂志、报纸、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等。一种新的媒体产生必须建立在一定技术革新的基础上。新技术赋予新媒体特质,正如印刷术赋予纸质媒介高复读率、高保存率的传播特点,开创了纸质媒体时代,产生了“单对多”的大众传播模式。当下新媒体由传统媒体嬗变而产生,主要的标志和动力是数字制播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大规模使用。无论网络、手机或是IPTV的产生均依赖这两项关键技术的出现。它们的发展成熟和大规模运用,使新媒体可以跨越时空进行即时传播,整合多种传媒资源使其功能互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不同地域、民族乃至国家的文化融合。而新媒体的技术基础更赋予了其独特的传播特点。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概括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即“多对多”的传播,赞叹新媒体的颇具时代开拓性特征,同时新媒体兼具传统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复合型传播特点。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予了新闻专业主义成长壮大的平台。“多对多”的传播方式让几乎人人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都可以成为向大众发布信息的传播者。首先,这就给了西方传媒打破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政治、经济悖论的决定力量,无论政治因素抑或商业因素都更加难以去控制乃至是影响传媒了,因为需要影响乃至控制的传媒源头实在是多如牛毛。新媒体的出现也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