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 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第三节制作模型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1.docx
高中通用技术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第三节制作模型说课稿苏教版必修1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制作模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1.工程思维:通过模型制作,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问题解决和创新设计能力。
2.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培养其精确测量、材料选择和工具使用的能力。
3.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发挥创意,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设计意识。
4.团队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模型设计原理的掌握。学生需要理解模型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比例、对称、平衡等,并能将这些原理应用到具体的模型设计中。
-重点二:材料选择与加工。学生需学会根据模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并掌握基本的加工技巧,如切割、打磨、粘合等。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复杂模型的分解与设计。对于复杂模型,学生需要学会将其分解成多个简单的部分,并分别设计,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解能力。
-难点二:模型结构的稳定性。学生在设计模型时,需要考虑如何保证模型的结构稳定性,这涉及到力学原理的应用,如支撑点的设置、受力分析等。
-难点三: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突破常规思维,提出新颖的设计方案,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模型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
2.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设计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
3.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模型制作技能。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模型制作过程,直观展示设计理念和技巧。
2.互动软件:使用设计软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型设计和修改。
3.实物展示:展示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作为教学参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模型实例,如建筑模型、机械模型等,引发学生对模型制作的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模型制作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模型在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设定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模型设计原理(5分钟)
-讲解比例、对称、平衡等基本原理,结合实例说明其在模型设计中的作用。
-通过PPT展示不同类型的模型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2.材料选择与加工(5分钟)
-介绍常见模型制作材料,如塑料、木材、金属等,分析其优缺点。
-讲解基本加工技巧,如切割、打磨、粘合等,并展示操作视频。
3.复杂模型的分解与设计(5分钟)
-引导学生学会将复杂模型分解成多个简单部分,并分别设计。
-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分解能力在模型设计中的重要性。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小组讨论(5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模型。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设计方案,其他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
2.实践操作(10分钟)
-学生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模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一(2分钟)
-教师提问:模型制作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2.提问环节二(3分钟)
-教师提问:模型制作对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有哪些帮助?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创新思维培养(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模型制作中发挥创意,提出新颖的设计方案。
-学生分享创新思路,教师点评并总结。
2.团队合作(3分钟)
-教师提问:如何在小组成员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模型制作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兴趣。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模型制作历史与发展:介绍模型制作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建筑、航空、军事等。
-模型制作技术介绍:探讨不同类型模型制作的技术要点,如手工制作、3D打印、数控加工等。
-模型制作案例分析:收集和分析不同类型模型的制作案例,如著名建筑模型、复杂机械模型等。
-模型制作工具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