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始终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践始终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53-01
合作课堂开展以来,我觉得合作的理念绝对是正确的,不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到了知识,也学会和别人相处,情商得到了培养。但是我校学来的合作课堂模式都是先让学生做导学案,然后让学生上课堂展示的模式也存在不少弊端:一个是导学案理论过强,不实用,有些东西还是必须老师讲解才能够讲清楚,导学案的文字只能是越说越乱。二是展示的时候都是一些尖子生在展示,讲解得很慢,一节课容量很小,进度很慢。三是学生上去展示的字很小,声音也很小,很多学生是看不清也听不清。导学案的完成和课后作业矛盾,每天八节课,每科都有导学案,都要在晚自习完成,的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大多数学生都是抄袭了事。课堂讨论和教学时间也时有冲突,不是每节课都应该讨论,应该有的放矢。这些一直是合作课堂里面的形式主义。在遵从合作交流理念不变的情况下,我觉得应该结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合作交流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灵活的,有效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就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样的形式才能够更好的展示合作的精神内涵。我们都知道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弊端是老师讲学生听,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个人综合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学生的专注力、注意力,和顽强的意志力。所以只能够是少部分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学得比较好。老师自己往往也很困惑,觉得自己在讲台上讲得很清楚了,为什么学生还不明白?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如何体现出合作课堂的精神?我一直在思考着,终于这一年我做班主任,我尝试了以下两种合作课堂的新模式,并在全班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是在班上师徒结对子 ,按学习成绩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上的教中的,中的教下的,一级带动一级。老师每讲评完一次试卷,就当场给学生一节课要学生们师徒互教,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一对一教会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这样的合作方式在学生中很受欢迎,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很多中等生都上升为了上等生,很多徒弟都超过了师傅。以前年级倒数后十名我班占了一半,推广这种模式后,一个倒数的都没有了。我班一年级的时候科科倒数,现在是科科年级第一。
二是老师在课堂讲解普遍难懂的题目时,可以叫前四个学习小组上来一两个代表,站在讲台前听老师一对一的面对面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小组讲解给自己本组的组员。每个学习小组都是6到8个人,很容易就讲解完了 。后四个组的学习小组接着上来面对面讲解,正好前面的四个小组也讲给本组完了,再接上来听下一题,如此循环反复。这个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
现在这两个模式在我任教班级开展得比较顺利,我也固定了一些自习课和我的课堂给学生自由师徒互教,还给表现优秀进步明显的师徒颁发了优秀师傅奖,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涨,整个班级是充满了团结和向上的氛围。
学习优秀的学生更加乐于分享,乐于助人了。帮助了别人,自己也收获了友情和成功。同学们都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和快乐。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多么看起来很好的理论,都需要实践去检验,只有学生欢迎的,学生得到进步才是好的理论,好的方法。 我自己教学多年,一直是在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进步,我始终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现在我自己终于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成绩也是几乎都是年级第一。最重要的是我从来不占用晚自习的课上课,也从来不做题海战术,学生学我的数学感觉很轻松。现在把我在教学中实践中得来的反思和各位同仁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共同探讨。
以下是几对优秀师徒的心得体会:
我做徒弟的感受――216班李缘玉(从37名进步到了11名)
我的师父是个优秀的人,而我在遇到问题时,有时候会钻牛角尖。她总能用各种形象的方法把我拉出来。偶尔碰到她也不会的题,她总会思考很久,才会帮我请教别人。然后才一一帮我分析,讲解给我。
她的沉稳和做题的耐心和细心,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和启发,我一直向她学习者。我也学到了做事要执着,有耐心,要学会认真的倾听,珍惜别人的努力。
为人师之感――216班欧惠芬(李缘玉的师父)
这学期,班主任开展了“师徒互教”活动,我很荣幸的当上了一名师父。
我的徒弟是个很犟的人,在学习中总爱钻“牛角尖”,总靠我费力的将她拉出来。不过也正因为这一“犟”的性子和势必“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性格,教会了我不懂就问。
在学习上,她遇到不会的题,先自己鼓弄一番,实在想不出来答案,才寻求帮助。这说明,学习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时,如果光有别人的帮助,自己不努力也会一事无成。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是不可分离的。
有时候,她问的问题我答不上来或者她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