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抽血注意事项.doc

发布:2016-04-24约7.87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静脉抽血法操作并发症 一、皮下出血 (一)发生原因 1、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时间不够5分钟。 2、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方法不对,如果穿刺时针头经皮下直接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平行;如果穿刺时针头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后再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垂直,不能够达到止血目的。 3、上肢的浅静脉抽血完毕后,因为上衣衣袖较紧,影响静脉血回流,容易引起皮下出血。 4、技术不过关: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可造成患者厌恶心理,情绪紧张,疼痛难忍,皮下出血。 (二)临床表现 穿刺部位疼痛、肿胀、有压痛,肉眼皮下瘀斑。 (三)预防及处理 1、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时间5分钟以上。 2、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方法正确,如果穿刺时针头经皮下直接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垂直;如果穿刺时针头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后再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平行,才能够达到止血目的。 3、上肢静脉抽血,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如上衣衣袖较紧,要求病人脱去较紧的衣袖后抽血,避免较紧的衣袖影响静脉回流,引起皮下出血。 4、提高抽血技术、掌握入针方法。 5、如果出现皮下出血,早期冷敷,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冷可使毛细血管收缩,可防止皮下出血和肿胀。三天后热敷,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加速皮下出血的吸收。 二、晕针或晕血 (一)发生原因 1、心理因素:在接受抽血时,由于情绪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或晕血。 2、体质因素:空腹或饥饿状态下,患者机体处于应急阶段,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发生晕针。 3、患者体位:坐位姿势下接受抽血发生晕针,其原因可能与体位和血压有关。坐位时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输出血量少,收缩压下降,影响脑部供血。 4、疼痛刺激:尤其是较难抽血的病人,反复操作对皮肤神经末梢产生刺激,引起强烈疼痛,全身神经高度紧张,反射性引起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发生晕针。 5、个体差异:个别人见到血产生恐惧等紧张情绪,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或晕血。 (二)临床表现 晕针或晕血发生时间短,恢复快,历经2~4分钟。 先兆期:患者多有自述头晕眼花、心悸、心慌、恶习、四肢无力。 发作期:瞬间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脉搏细弱。 恢复期:神志清楚,自述全身无力,四肢酸软,面色由白转红,四肢转温,心率恢复正常,脉搏有力。 (三)预防及处理 1、要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害怕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做好解释工作,有陪伴者可在患者旁边扶持协助,给患者以心理安慰,教会病人放松技巧,尽可能做到身心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 2、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3、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机体放松,尤其是易发生晕针或晕血患者可采用平卧位。 4、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操作应轻柔、准确,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刺激。 5、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生晕针或晕血时及时处理。 6、发生晕针或晕血时,立即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坐位患者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指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老年人或有心脏病患者,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部疾病等意外。 三、误抽动脉血 (一)发生原因 在部分病人上肢或下肢浅静脉无法抽血时,常在股静脉抽血,这些病人常因过度肥胖,或血容量不足,动脉搏动不明显,容易误抽股动脉血。 (二)临床表现 如果误抽动脉血,不用回抽血液自动上升至注射器里。血液呈红色,比起静脉血鲜红。 (三)预防及处理 1、准确掌握股静脉的解剖位置。股静脉在股动脉内侧约0.5cm处。 2、正确的穿刺方法:洗手后用消毒液消毒手指,于股三角区扪股动脉搏动或找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联线中点的方法作股动脉定位,并用手指加以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呈直角或45°角,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刺入,见抽出暗红色血,示已达股静脉。 3、如抽出为鲜红色血液,即提示穿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紧压穿刺处5~10分钟,直至无出血为止,再重新穿刺抽血。 动脉穿刺抽血法操作并发症 一、感染 (一)发生原因 1、感染多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所致。 2、置管时间过长或动脉导管留置期间未作有效消毒。 3、动脉穿刺点未完全结痂前,有污染的液体渗入针眼。 (二)临床表现 穿刺部位皮肤有红、肿、热、痛;严重者有脓肿形成;个别病人会出现全身的症状:高热。血液和导管培养有细菌生长。 (三)预防及处理 1、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遵守操作规程,所使用的穿刺针、导丝、导管均应严格消毒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