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东巴经字释的价值和意义(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对照”格式后来为学界效法,成为东巴经译注的范式。1962年至1965年,在丽江县委书记徐振康的倡导下,丽江县文化馆延聘和芳等老东巴和周汝诚等学者,整理石印东巴经22种,即采用“四对照”的格式(有的书无注释)。图六为丽江县文化馆1963年9月石印本东巴经《崇搬图》第2页。
(图六)
1999年至2000年,云南省社科院东巴文化研究所《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出版,全书收经书897种,仍采用“四对照”格式,技术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东巴经原文由摹写改为扫描,显得更加真实,音标和汉字由手写改为排印,更加清晰整齐。图七为《全集》第1卷《祭天·献饭·点洒灵药》选页。
(图七)
应该说,在“四对照”的框架内,为帮助读者读懂经文,作者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李霖灿先生《么些经典译注六种序》说:“在这里微觉欠缺的一点是‘字源’有时没法交代,因为么些经文用字,通假时多,只能于音值下注‘义’,字源就不能不从阙。好在我们编有《么些象形文字字典》,那上面对每一个象形文字的字源,都有很详细的记载,读者可以对照检阅。”确实,“四对照”本因为体例的限制,不可能对字源有详细的说明,也不可能指出在此处是字的本音还是变音,是词的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把东巴经的字词分析落到实处。《九种》以外的“四对照”本,更难弄清楚经文中的某个字究竟对应于哪个词、哪个音、哪个义。不明字词关系,不明假借,会给阅读带来很大的困难。时时翻检字典也不太现实,而且许多内容如虚词、俗语之类,字典中根本就没有,况且现在也没有纳西语词典可用。如果说,研究历史、文学、文化借助汉语译文“囫囵吞枣”地阅读东巴经还勉强可行的话,研究语言、文字,特别是进行穷尽性的、计量的研究因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仅凭“四对照”本就不行了。质言之,“四对照”本对于一般的研究者和读者,实际上还是难以使用的,应有更详尽、更完善的译注形式,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三、“字释”的价值和意义
所谓“字释”,指对经文逐字进行解释。这一术语最早见于方国瑜、和志武先生《纳西象形文字谱》第四部分《纳西文字应用举例》中。《举例》为和志武先生所作,所举各例都分经文原文、“字释”、“句读和音译”三部分。“句读和音译”包括全段标音、逐词对译、汉译,加上原文,与“四对照”本相当(注释除外)。“字释”解释了每个字的音义,有的还有字形、字义的分析。如果是假借字,还要解释其假借义和读音。如果有一字读多次、有字无词、借形字等情况,还要作出适当解释。“字释”每字单列一行,眉目清楚,伸缩自如。图八是《纳西象形文字谱·纳西文字应用举例》选页。
(图八)
应该指出的是,最早用逐字解释的方式译注东巴经的是傅懋勣先生的《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该书译注分“经文”、“音译”、“意译”、“解说”四部分,“解说”是对文字的逐字解释,只是各字解说连写,眉目不很清楚。傅先生后来在日本出版的《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沿袭了这种方式,改进的地方是,卷首有经书各页的原件,分节经文用扫描件,解说每字分行,而且更加详细。图九是《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选页。
(图九)
《纳西象形文字谱·纳西文字应用举例》眉目清楚,便于使用,遗憾的是只是片断。用“字释”方式译注全经的,只有傅懋勣先生的《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和《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傅先生两种译注对东巴经文字形音义的解释,对经义的解释和翻译,译注的形式,都达到了同时代最高的水平,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为了推进东巴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出版以后,东巴文取材的方式,应该从以字典为主转向以东巴文原典为主。而使用原典的最大困难,就是东巴经的释读。为了减少初学者和一般研究者的困难,将东巴经变为便于使用的材料,也为了减少重复劳动,有必要选择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经典,按“字释”的方式进行译注,作为普及和研究入门的读本。
,《延寿经》连封面34页,则全经字释约10万字,出版价约15元。以100种计算,售价当在2000元左右,应在研究者的承受能力以内。一种经典的字释就是一种经过详细解释翻译的、便于阅读、可作穷尽性研究的语料,几十种字释加起来,可以成为大众走向东巴文研究殿堂的桥梁,这项工作应该是极有意义的。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从2004年开始,带领和指导中国少数民族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东巴经字释和研究的工作,至2008年,已有5篇硕士论文问世,它们是:
《纳西东巴经〈黑白战争〉字释及研究》(张毅,2007年)
《纳西东巴经〈大祭风·超度男女殉情者·制作木身〉字释及研究》(刘汭雪,2007年)
《纳西东巴经〈给死者换寿岁〉字释及研究》(孔明玉,2007年)
《纳西东巴经〈超度什罗仪式·刀子的出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