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癌基因与癌-徐晋麟分子生物学.ppt

发布:2019-04-16约7.67千字共7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抗癌基因(antioncogene) 又名抑癌基因 (tumor suppressor gene TSGs ) 、隐性癌基因。是一种抑制细胞生长和肿瘤形成的基因。在生物 体内与癌基因功能相抵抗,共同保持生物体内正负信号相互作用的稳定。 已发现10种抗癌基因,如Rb (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p53蛋白 许多TSGs产物是细胞周期调节因子或是生长相关基因的转录抑制子。它的非活性形式能促进肿瘤生长。 TSGs的正常功能是限制细胞生长,作用主要有: (1)调节细胞生长. (2)维持基因稳定. (3)触发衰老,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 (4)诱导终末分化. (5)抑制和调节蛋白酶活性. (6)改变DNA甲基化酶活性. (7)调节血管形成. (8)促进细胞间联系. 一个生长转化细胞可通过与正常的细胞融合而得到恢复。 RB 位于13q14,编码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 Rb,能结合肿瘤抗原,(SV40 T抗原)调控细胞周期, 抑制细胞增殖,最早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研究中被发现。 Kundson早在1971年提出著名的 “ 二次突变假设(two mutation hypothsis)”。 后来遗传学家发现家族性患儿的体细胞中13号染色体存在缺失(13q14),表明该区域可能存在与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有关的基因Rb。 Sparkes(1980)将Rb基因定位于13q14。 Benedict(1983)提出位于13q14的Rb的一对等位基因均失活才会产生该肿瘤。表明Rb是以隐性方式起作用。 Stephe等(1986)开始构建了人的13号染色体的λ噬菌体文库,其中1.5Kb的DNA片段和Rb有关。 接着又分离到一个30Kb的cDNA片段,用此片段可检测到13q14带70Kb区域的基因。 同年眼科专家Dryja发现Rb失活时可以致瘤,杂合子(Rb+/Rb-)易被诱变而失活; 他还发现经眼球摘除手术能存活下来的患儿长大后易患成骨肉瘤,乳腺癌和小细胞肺癌。 1986年Friend将13q14位点的Rb经cDNA克隆制成各种探针,检查很多例骨肉瘤和组织肉瘤患者发现约50%的患者Rb基因纯合缺失。 1987年Stanbridge等分离了人类13号染色体,将它注入培养的成骨肉瘤细胞中,结果导致了癌细胞逆转, 同年李文华把Rb基因转化到培养的癌细胞中使其逆转。 更进一步证明了Rb的抑癌作用。他克隆了Rb全长的cDNA,发现其产物是一种长928氨基酸,基因长200Kb,有27个外显子,转录为4.7Kb的mRNA,分子量为105Kda的蛋白质。 Rb的分子功能: (1)主要是可以和肿瘤抗原相互作用: SV40 T抗原,腺病毒E1A抗原,人类乳头瘤病毒E7抗原,可结合到RB的379~792残基区域。 (2) RB产物可抑制部分致癌蛋白。 (3)RB还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 在细胞周期中Rb磷酸化受到调控 G0/G1 去磷酸化,G1末至G2末被细胞周期蛋白CDK复合物磷酸化。 非磷酸化的Rb可结合转录因子E2F及许多肿瘤抗原。 肿瘤抗原(SV40T,Ad E1A)和Rb结合 转录因子 P53 p53蛋白是一种肿瘤抑制物,一半以上的癌变都与P53的缺失或突变有关。 p53蛋白是四聚体, 突变具有显性失活的效应 p53的功能: (1)一种可能是野生型p53与细胞中某些T抗原的类似物结合,抑制了它们的活性; (2)p53也是一种DNA结合蛋白,它能识别长10bp两侧对称的模体,并激活含多拷贝这种基序的启动子的转录。 (3)在有的座位上它可能阻遏其靶基因。 (4)p53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来控制细胞周期,缺乏这种调节就会导致细胞无限制生长。 (5) p53突变具有显性失活的效应。 几种和G0/G1或G1/S期控制有关的蛋白是肿瘤抑制物 p16 , p21 , p27可结合cyclin-CDK复合物使其失活 激活 抑制 抑制 (1)p53是一种DNA结合蛋白(转录因子),可识别10bp的回文模体,其第120-290位氨基酸的区域负责这种与特定靶顺序的结合。 (2)可激活含多拷贝模体启动子转录。p53还可以阻遏某些不含有以上模体的基因,其机制不明。 (3) p53也能和损伤的DNA结合(第310-390位),此C-端的功能区可以识别单链DNA区(早期可停止分裂进行修复,晚期使细胞凋亡)。 (4) p53是四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