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军事航天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教研究资料 2011年第6期(总第282期)
本期要目
一、创新军事航天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
二、紧扣高层次创新军事人才培养需求全面落实
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
三、把握学科前沿突出军事特色,科学制订新一轮
研究生培养方案
四、构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实践
一、创新军事航天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
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航天航空事业的迅猛发展,先进军事航天装备的制、
试验、使用及维护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这使得相关部队及国防工业部门面临
着人员在岗与进修培训的巨大矛盾。工程硕士制度的设立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途
径。
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经过近 50 年的发展,目前具有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
位授权点,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推进理论与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飞行器设计为国
家重点培育学科,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为湖南省重点学科,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军事航天领域本、硕、博三级培养体系,积淀了对口开展军事航天领域工程硕
士培养的深厚基础。学院自 1998 年开始航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在 10 余年的培养实践
中,紧扣军队及国防工业部门人才需求,研究航天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特点,从培养方案、课
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力量及管理模式等各方面探索了高水平工程硕士培养的新路子,促
进了军事航天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紧扣军队及国防工业部门人才需求,制定出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
随着军事航天系统在部队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卫星、导弹等武器装备立项、研制、
试验、使用、维护及管理人才需求量大增。先进军事航天系统的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
关联技术门类多,宏观决策水平影响深远,迫切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线
部队与试验训练基地武器装备维修、保障的任务加剧,亟需一大批既会操作又懂原理的实用
型技术人才;相关国防工业部门武器装备研制开发的任务加重,亟需工程技术人员提升理论
水平与设计能力。
我们根据上述三类人才需求特点,细化培养目标,本着兼顾基础、适应岗位、各有侧重
的指导思想,设置了三类培养方案。管理类强调拓宽基础、强化技术管理能力,旨在培养高
素质航天工程管理人员和参谋人员;指挥类重夯实基础、突出活学活用,旨在培养适应一线
部队与试验训练基地需要的实用型工程师;技术类着重深化专业知识、熟悉学科前沿以及提
升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旨在培养适应国防工业部门研发需要的设计开发型人才。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强调需求、分类指导的培养方案满足了不同岗位人员的培养要求,
对实际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显著,也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二)研究工程硕士培养特点,创立了“通用基础+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
工程硕士多为在岗学习,学习目的性强,需求多样化。为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学院
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岗位特点及培养需求,精选出 32 门重点专业课
程,构建了“通用基础+专业方向模块”形式的课程体系。
“通用基础”课程的选择依据是航天领域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包括航天背景知识、
航天系统总体思想、航天工程基础理论等。课程主要有空间科学与工程引论、空间任务分析
与设计、航天器总体设计与分析、飞行力学、载人航天工程基础等十余门。
“专业方向模块”则按照结构强度、飞行动力学与控制、推进技术、气动设计、复合材
料等方向,为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深入发展量身定制专业课程。飞行器结构强度模块包括有
限元方法、高等结构动力学、振动测试与分析技术、断裂与损伤力学等;飞行器动力学与控
制模块包括飞行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飞行器再入动力学与制导、深空探测器轨道力学、飞
行器最优控制理论与方法等;飞行器推进技术模块包括燃烧理论、火箭发动机动力学、传热
传质分析、固体推进剂等;飞行器气动设计模块包括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粘性流体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高温气体动力学等;复合材料模块包括复合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复合材料
结构设计原理、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军用材料修复技术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