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分物游戏》说课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分物游戏》说课稿
桐城市金神中心小学盛敏飞
一、说教材
《分物游戏》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学习除法,属于概念知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小学阶段的运算内容中较为基础和核心的内容之一。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的数学概念,其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活动基础上的。特别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而形象思维能力又占主导,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须积累许多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才能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材创设了“分物游戏”的具体情境,有层次地将平均分的意义渗透于一系列活动中,“分桃子”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感受到分得一样多的方法最公平,从而让学生感知学习平均分的必要性;“分萝卜”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分骨头”在前面两问题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思考,用图形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并经历交流各自平均分的分法过程。从而让学生经历分物活动的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为后面正式学习除法作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为本课设立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问题解决目标:能借助学具或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团队精神,并且在交流中学会表达和倾听。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平均分意义的理解是今后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为初步认识“平均分”,体会小数目平均分的过程。
因为二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完成从操作体验到表象水平的转换,并形成平均分的抽象思维,能用符号正确平均分配物品。
为达到这些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前教师要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教具,学生要准备适量的小圆片、小棒,教学时,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充分参与分的过程。并充当好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四、说学情 1、学生的知识经验。学生的技能态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故事贯穿全课,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
用怎么样的方式和知识点来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是在设计时必需考虑的一个问题。由于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因此,我就想到了用故事引入。整个新授课都是在一个故事中进行。三个动手操作的活动,不露痕迹地串成一个美妙的童话故事。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快乐中学习。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活动开展探究活动。
让学生利用小棒、圆片,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效教学。通过有层次性地动手操作,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对平均分的理性认识。本节课数学活动贯穿课堂始终,“动手操作——体验交流——内化运用”就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其中担任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促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增强责任感。
3、科学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化难为易。
教材练一练第5题,将18个橘子平均分成2份、3份、6份、9份,对于刚刚接触平均分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于是我创设了老师分橘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随着人数的变化,每个人平均分得的数量也在发生变化。
六、说教学程序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教师要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空间,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即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5分钟的新课导入,20分钟的合作探究和10分钟的巩固练习及5分钟的总结延伸。下面详细说明一下这四个部分的具体安排。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