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基本技能操作—针刺法详解.ppt

发布:2016-08-10约3.61千字共4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胸部、腹部、背部、头部的腧穴因深处有重要内脏,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不可深刺; 眼区的睛明等腧穴,项部的风池等穴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不宜提插,只能小幅度捻转。 3、哪些部位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 六、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表现: 头晕目眩,心慌胸闷,恶心,面色苍白,汗多肢冷,脉细等,甚至神志昏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1、晕 针 处 理: 要立即出针; 让患者平卧,松开衣带,注意保暖; 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 重者:指按水沟、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太冲等穴,或艾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穴。 预防: 对初次针刺的患者,精神过度紧张者,要作好解释工作。 对体质虚弱者,最好选用卧位。 劳累、饥饿、大渴者不宜针刺。 手法轻重要恰到好处,在针刺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有不适的感觉,及早采取措施。 2、滞针 表现: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部位肌肉收缩,或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或留针时间过长。 处理: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滞针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紧张。 表现:针柄改变方向和角度,伴有提插、捻转、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 原因:针刺过程中患者移动体位;针柄受到外力碰撞、压迫;医生进针用力过大过猛;针尖碰到骨骼等坚硬组织 ; 处理:改变体位所引起,恢复体位,局部肌肉松弛后可出针, 其它原因的弯针可顺着弯曲的方向慢慢出针,切忌强行拔出,以免造成断针。 3、弯 针 4、断 针 表现:针身折断,残留在患者体内; 原因:针刺过程中患者移动体位; 针柄受到外力碰撞、压迫; 医生进针用力过大过猛; 针尖碰到骨骼等坚硬组织 ; 处理:用镊子将残端取出; 如全部陷入肌肉,手术取出。 表现:腧穴局部肿胀疼痛,接着皮肤见青紫色。 处理:小血肿不必处理,较大血肿24小时内先冷敷止血,一天后改为热敷促进淤血吸收消散。 5、 血 肿 气胸:胸痛、胸闷、心慌;重者呼吸困难,紫绀等。 处理:半卧床休息,镇咳,预防感染,引流排气等治疗措施。 6、刺伤内脏 谢谢大家! 中医基本技能操作 针刺法 针推科 姚群英 刺法:又称针法,用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第一节 毫 针 刺 法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二、针刺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体位、消毒) 四、针刺方法 进针法 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行针与得气 针刺补泻 留针与出针 五、针刺注意事项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古代针具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装置艾绒的部位。 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而成。针柄是持针着力之处。 针根:针身与针柄的连接处。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㈠毫针的构造 ㈡毫针的规格 长度:从0.5寸到6寸,每隔半寸为一种,0.5等于15mm,1寸等于25mm,依此类推。 粗细:从35号到26号,均为整数号,35号最细,26号最粗。 1.5寸 40mm 1寸 25mm 3寸 75mm 临床常用针  原则:勤练  方法:纸垫或棉团练习 二、针刺练习  卧位:仰卧位:阴经、阳明经、任脉穴。  侧卧位:少阳经穴  俯卧位:太阳经、督脉穴。 1、针刺体位 三、针刺前准备 坐位: 仰靠坐位:前头、颜面、颈前腧穴。 俯伏坐位:后头、项背腧穴。 侧伏坐位:侧头、面颊及耳部腧穴。 2、检查、选择针具  根据穴位的部位选择合适的针具  反复消毒的针具应注意剔除锈   蚀、松动的针具。 3、消毒 (1)针具器械消毒 一次性针:经过乙酸消毒,塑泡铝薄包装,只要未破损、未过失效期就可直接使用; 普通针:需经清洁和消毒才可使用。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三种: 高压蒸汽灭菌法 煮沸法 酒精浸泡法 (2)医生手指消毒:肥皂洗手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净手消毒液消毒。 (3)针刺部位消毒:腧穴皮肤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2%碘酒消毒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 (一)进针法 一般是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针柄如执毛笔状,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按压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为“押手”。 针刺时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用双手配合,协同操作的双手进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