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肺炎链球菌性肺炎.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疾病名】肺炎链球菌性肺炎
【英文名】streptococcus pneumonia
【缩写】
【别名】肺炎球菌肺炎;链球菌性肺炎;streptococcal pneumonia;化脓性链
球菌肺炎
【ICD 号】J13
【概述】
据部分调查,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第 1、2、3、4、6、7、8、12、14、18
及19型最常见,儿童则以 1、6、14、18、19及23 型为多。带菌者为主要传染
源,病人的传染源作用很小。病菌经由鼻咽分泌物排出,以飞沫方式传播。密
集人群偶有爆发流行,一般多系散发。四季均有发病而以冬春较多。男性发病
多于女性。继发性肺炎多见于儿童、老年及慢性病人。正常人体上呼吸道存在
防御屏障,故不易感染。一旦屏障受损,防御功能减退则可发病。如上呼吸道
病毒感染可增加黏液分泌、抑制纤毛上皮的功能及吞噬细胞的作用,麻醉可减
弱会厌反射以致误吸胃内容物及鼻咽含菌分泌物,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胸
部外伤可使肺泡内水分积聚,支气管癌、支气管扩张及肺脓肿等可引起支气管
阻塞、引流不畅,均可诱发本病。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肺炎链球菌可寄生于正常人的鼻咽部。正常成
年人的带菌率为 5%~10%,儿童可高达20%~40%。冬春季带菌率最高。
2.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托儿所、军队、监狱以及生活在
十分拥挤的环境中易发生流行。
3.易感人群 儿童和老年人。
【病因】
本菌呈矛头状,常成对排列,故亦可称为肺炎双球菌。在液体培养中可呈
短链状。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可出现草绿色环,菌落中部可因自溶酶的作
用而呈脐状或火山口状。用基因分类法本菌属于第三群,即轻型链球菌群。本
菌有三种抗原,由脂类和磷壁酸 (teichoic acid)组成的细胞膜为 F 抗原 无特
异性。肽聚糖 (peptidoglycan)、磷壁酸和磷酸胆碱组成的细胞壁为 C 多糖抗
原,有种属特异性,为各型肺炎链球菌所共有。荚膜多糖抗原具有型特异性
目前已有 90 个血清型 美国称为 1,2,3……90,而 Danish 则依据抗原的相
似性命名 将最先发现者称为 F(first) 其后发现者为 A B C 等。例如有
19A ,19B 和19C 它们在美国的命名 中则相应为 19,57,58和59。荚膜可抵
抗宿主的吞噬作用,为本菌的重要毒力因子 。此外本菌可产生自溶素
(autolysin)、肺炎球菌溶血素 (pneumolysin)、神经氨酸酶(neuramindase)
以及细胞表面蛋白 A 、表面黏附蛋白 A 、胆碱结合蛋白等,在感染过程中均有一
定的致病作用。
本菌对外界环境中的物理和化学因素抵抗力不强。阳光直射下 1h 可杀灭。
目前常用的消毒剂如 0.2%聚维酮碘 (碘附)溶液、含氯消毒剂 (含有效氯 500mg/L)
中10min可杀灭。但在无阳光的干燥痰 中可存活 1 个月 以上。
【发病机制】
正常人鼻咽部虽有带菌但多不发病。气管黏膜 的纤毛,肺泡中的巨噬细胞
可将入侵 的细菌清除 。但当机体防卫功能减低时,则细菌得 以定植、繁殖,引
起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 导致肺部出现实变性病变 ;如细菌进入血流,引起败
血症 透过血-脑屏障引起化脓性脑膜炎;偶亦可发生心内膜炎、骨关节炎等化
脓性反应 。在发病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机制是本菌能在宿主组织中大量繁殖并引
起强烈的化脓性炎症反应 。肺炎链球菌的表面蛋白 A 、黏附蛋白 A 和胆碱结合
蛋白等,可使细菌黏附到宿主上 神经氨酸酶可裂解黏膜细胞的唾液酸,使细
菌得 以定植 荚膜多糖可抵抗宿主的吞噬作用,细菌可大量繁殖 其 自溶素可
将细胞壁的磷壁酸和肽聚糖释放 出来 激活补体(经典的和旁路的途径),肺炎
球菌溶解素亦可激活补体的旁路途径 从而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不但 出现组
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和纤维蛋白的渗出,而且伴有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
死因子 α等的大量产生,加重炎症反应 。病情 的轻重和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
关。
【临床表现】
潜伏期 1~2 天 。起病前多数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也可发生在健康的青壮
年 但常有受寒、淋雨史 。骤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