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工业化进程中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doc

发布:2017-08-28约2.97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业化进程中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廖洪元 周承华 肖智清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从工业化进程中人才需求变化、大众和企事业单位对高职教育认识的转变等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工业化进程中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提出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发生着重大变化,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加快发展为主线,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面临着既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机遇与加快实现经济知识化的战略任务。 要真正提高工业竞争力,必须要牢牢抓住推进工业化进程这一机遇,要抓住这一机遇,必须深刻领会工业化的内涵,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大力发展工业。“三个依靠一个加工”就是工业化的内涵:依靠科技进步,依靠高素质劳动者和管理人才,依靠资金运筹,尤其是招商引资和聚集民间资本;对现有的农副产品、初级产品、原材料产品进行不断地深加工,向高加工迈进。由此可见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工业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1.湖南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落实科教兴湘的战略,缩短湖南同沿海先进省份的差距,关键是要加快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步伐。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只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本身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还必须将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以近几年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到2001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达到978家,200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值达到500亿元。全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10%左右,传统产业仍占90%左右2.2亿,科盲人数则高达5亿多7000万技术工人中,初级工约为80%,中级工不足20%,达到高级工水平的仅为3%左右,全国已评聘的技师只有34万人,高级技师不到2000人,而发达国家高级技术工人一般达到20_30%。在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广东省,1997年有技术工人340万人,而获技师职称的只有1.8万人,获高级技师职称的仅56人。在人才储备和技术力量雄厚的上海市,1997年有技术工人158.1万人,但中级工占总数的47.9%,高级工占总数的4.3%,技师、高级技师仅为总数的0.89%35.4%(1998年数)265万劳动力中,技能型劳动力仅为36.4万人(占总数的14.5%),其中初、中、高级工的比重为47.9:34.2:15.6,与美、日等国80年代的38:58:9比较,差距很大7%,本科生占20%,大专生占20%,中职毕业生占48%。这是一个侧面说明了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在现代化企业中的份量。 随着我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岗位的增加,高职教育的规模必然扩大。同时,新技术、新标准、新行业的引进,也会刺激高职的进一步繁荣。一方面,工业化需要大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我会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参与经济技术竞争与合作,贸易机会增加,就业的市场选择机会增多,为个人参与市场竞争和促进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越,知识结构越合理,创新能力越强,越符合经济竞争对人才的需要,越符合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的发展机遇、成功机会也就越大。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回报,未来的成功取决于今天的学习。对教育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对教育需求扩大。企业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加强农业,改组工业,发展服务业,推进社会信息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经济结构调整任务,都要求积极发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和不同类别的职业培训。业解决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的问题和老员工持续发展的参与高职办学高职教育经费,教学内容的安排,就业都会。,鼓励国外教育机构来合作办学。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加快学科结构的调整,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发生着重大变化,教育原有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1.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从狭窄的职业技能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高职教育是最早鲜明地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在此之前,高职教育把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的,能上能下、能文能武,既能动手操作又能设计研究的复合型人才。2.在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要从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学历教育和培训并重。要从一次性的就业准备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要形成适应终身学习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以满足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课程),以保证能够充分满足所有社会成员就业和再就业的多种需求。要根据我国已经加入WTO的形势,增设有关我国国情、WT0规则及国际经济法律充分利用多边规则和国际通用手段来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