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基于上海投融资平台的分析.docx

发布:2018-10-09约1.48万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预警机制构建 ———基于上海投融资平台的分析 沈 亮 ( 东北财经大学 投资工程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 通过分析上海投融资平台宏观、中观和微观风险寻求其风险传导机制,运用模糊综合 评价法构建较为完整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结果显示,2008—2012 年上海 城投控股投融资平台始终处于高风险状态; 微观风险因素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影响最大; 基 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预警方法应因地制宜。研究结论为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预警方法提 供了修改和补充,也为其预警机制的构建提供了应用参考。 〔关键词〕 地方政府; 投融资平台; 预警机制; 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81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096( 2014) 01-0020-08 一、引 言 2008 年之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内外市场低迷,政府通过一系列投资计 划刺激经济复苏。这一阶段,地方政府为了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其投融资平台的规模和数 量有了超常规的增长。 由于投融资平台是依附地方政府建立的,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垄断,对社会现存的建设投资 企业构成不正当竞争。目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大多融资结构单一,投资收回无法保证,传导至地方 政府将加剧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甚至导致地方债务危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运行中越来越凸显出 自身的缺陷和运作的不合理。2010 年 6 月中央政府提出要加强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 清理规范地方已经设立的投融资平台公司。2012 年 3 月中国银监会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贷款 风险监管提出新要求,银行要按照 “保在建、压重建、控新建” 的要求,有效防范地方政府投融资 平台公司贷款风险[1]。2013 年 3 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要正确看待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既要关注它的风险,同时也要对它进行分类分析,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应该量化分析[2]。 上海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上始终走在发展的前沿。1987 年上海久事公司成立,成为我国 最早的综合性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填补了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空白。在国家和上海政府的支 持下,1992 年上海城投成立,2004 年上海申通地铁集团问世。与此同时,从 1990 年以来,为了推动 浦东开发,上海市政府成立了陆家嘴集团、金桥集团、外高桥集团和张江集团等四大开发公司。为了 推动虹桥商务区建设,2006 年申虹公司成立,2007 年国盛 ( 集团) 有限公司成立,至此,上海形成 了功能定位各不相同、持续服务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若干个投融资平台,为上海二十多年城市建设搭建 了强大的资金 “血脉”[3]。 由于上海投融资平台建设较早,规模和数量也较大,平台发展活跃,本文试图以上海投融资平台 为例,对平台风险进行量化分析,探索其风险预警模型,并将预警模型与上海投融资平台相结合,为 收稿日期: 2013-11-10 作者简介: 沈 亮 ( 1988 -) ,男,江苏昆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府投资效益及风险研究。 E-mail: shenliang7799 @ 163. com 1 月 15 日出版 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预警机制构建提供应用参考。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预警机制 ( 一)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预警传导机制 地方政府建设投融资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服务于政府的专门从事融资和投资的平台, 地方政府把投融资的部分职能转移给平台,但由于平台投资和建设主要还是依赖地方政府,其风险却 没有得到有效转移。即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产生的风险,最终将传导回地方政府本身。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直接或间接地接收来自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风险。直接传导体现为宏观 风险和中观风险直接作用于投融资平台,如一些具有跨国业务性质的投融资平台对投资母国的政策变 化和政治环境等国际风险因素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来自这方面的风险会直接作用于投融资平台。间接 传导体现为包括国际风险和国内风险在内的宏观风险通过国际经济风险、国际政治风险、国内经济风 险、国内政策风险和国内法律风险传导给平台中观层面; 包括区位风险、区域经济风险和区域法律政 策风险在内的中观风险通过地方政府硬件设施、资源禀赋程度、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地方政府投资增 长率、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法律政策风险和地方政府信用风险传导给平台微观层面,形成平 台微观层面的经济风险和财务风险。这些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上体现出来的风险最终传导给地方 政府。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建设和运营投融资平台,对于投资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贡献,但 风险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