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众创理念下大学科技园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思考.doc

发布:2017-04-06约6.85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众创理念下大学科技园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思考   摘要:文章从我国科研创新体系的发展中回顾了大学科技园的兴衰,指出部分大学科技园在新政策体系下已经不能高效完成技术创新和转移任务。众创作为新的创新模式,其发展所需要素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科技园现有的创新要素相吻合。我们依此对众创理念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大学科技园进行了再检讨,提出了创业教育型、创新基地型和创业基地型三种新的科技园类型。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众创   大学科技园曾与高科技产业园、高新技术创业基地等同是我国建设创新型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连接企业、政府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的纽带,大学科技园为我国产学研联合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随着我国经济和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部分园区绩效低下,濒临倒闭,造成了创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近年来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引发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兴起。为了不被挤占创新资源,大学科技园迫切需要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响应新的发展诉求。 一、 我国科研创新体系的政策演变与大学科技园的兴衰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我国的科技政策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刘立(2008)以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95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以及2006年《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为里程碑,指出了我国科技及创新战略的几个重大转折。   1978年我国一度被中断的科研工作重新走上正轨。在改革初期,我国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一样,由中央进行计划管理。在创新资源相对稀缺的环境下,这一体制将有限的创新资源聚拢向战略目标领域,攻克了许多重大的科技难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计划科技体制的缺陷便显现出来:例如科技与生产严重脱节、工业研发力量薄弱、科技成果归属不明、科技与高等教育脱节等。   因此我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科技战略,致力于改善科技与生产的脱节。生产技术的研究得到了普遍重视与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科技成就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科技体制也开始引入市场机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来弥补科技与教育的脱节。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经济方式的转变;同时要求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的发展。这一时期,科技资源不再被集中在政府和国有企业手中,呈现出向高校和重大项目集中的趋势。我国大学此后完成了两次学术革命,其中部分大学发展成为出色的研究型大学,主动承担起教育、科研、服务区域经济三项重要使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实施的,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然而,除了个别比较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如清华大学科技园,大学质量参差不齐、地方政府经验不足和知识产权市场、资本市场的不健全等因素,导致我国的大学科技园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发展水平和地域分布严重不均衡。   我国最近的科技政策是于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其中明确提出了今后15年的科技政策:“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也就是说,我国2020年的科技发展目标是:第一要自主研究并掌握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第二要建设一批世界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队伍;第三则要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这一阶段中,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建设热情逐步减退,部分园区只能靠地方政府的资助勉力支撑,还有许多科研水平较低的科技园濒临破产。同时,政府还给出了不少新的短期发展目标来调整和引导产学联合的前进方向。2011年协同创新理念提出之后,高校和各研究机构纷纷响应号召开始筹划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已现颓势的国家大学科学园则被放置一旁。2015年3月《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又指出到2020年国内需要形成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隐约又有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或者众创基地的发声。对于政策的响应和出谋划策并非不可,然而作为一所高校,若要对政策一一做出响应,势必会分散原有的财力、人力和其他资源,并且不可避免的造成资源利用率的下降。也有许多不合资质的高校参与到其中来,却没有能力将成果做大,严重浪费了我国的创新资源。   事实上,意见中所提及众创空间的特征与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理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众创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的今天,与其让大学科技园渐渐淡出视野,我们更希望能为之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机会。 二、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科技园的定位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