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掘进中中深孔爆破技术讲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巷道掘进中中深孔爆破技术讲义
1.巷道掘进爆破作业中采用中深孔爆破的必要性
1.1 钻眼爆破的技术发展趋势
钻眼爆破工作是一项主要工序,质量好坏,对巷道掘进进度、规格质量、支护效果、掘进工效和成本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采用最优的施工工艺参数,才能获得最佳的施工效果。
目前,钻眼爆破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是发展中深孔、光面爆破和断裂成型(刻槽)爆破技术。增加眼深,完善深孔直眼掏槽方式,减少炮眼数量,加快钻眼速度和提高爆破效率。现代工程是以每米巷道所需的钻爆工时最短、炮眼利用率最高和光爆质量标准评价施工效果。
1.2 解决开拓紧张问题
岩巷掘进中,增大炮眼深度,使用中深孔爆破技术,可以增大循环进尺,增加一次爆破岩石量,提高耙斗装岩机的有效工时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减少钻眼、装岩等工序的辅助时间,有利于提高掘进速度和工效。
1.3 提高硬岩巷道掘进爆破的效率
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当遇到石灰岩、中细砂岩等一类较为坚硬的岩石时,钻眼时间明显延长(如在f=10的石灰岩层中采用ZY24型手持式风钻的平均钻眼速度约为0.1m/min),岩石爆破困难.经常出现放炮“打筒”现象,爆破效率普遍较低,有时只能达到50%左右,工程进展缓慢。为提高爆破效率,增加循环进尺人们只是盲目地增加炮眼数量、加大装药量和加长炮眼封泥。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白白地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令施工人员感到一筹莫展。为克服硬岩石的高阻抗,确实需要适当增加炮眼数量和装药量,但应引起注意的是增加的炮眼和装药是否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一些无效的投入只能是事倍功半。如何提高硬岩巷道的爆破效率,需要探讨。
1.4 中深孔爆破适用条件
中深孔爆破要求岩石自稳定能力允许,岩石硬度系数越大,越适合深孔爆破。
2.实现中深孔爆破的关键技术及其爆破机理
2.1 适合于硬岩巷道掘进中深孔爆破的掏槽方式
选择合理有效的掏槽形式和确定装药量,使岩石完全破碎形成槽洞和达到较高的炮眼利用率,是掘进施工中重要的一环。
常用掏槽形式三种:斜眼、直眼和混合掏槽,一般认为斜眼掏槽适用于任何岩层,且有良好的的掏槽效果。实际施工中也多以斜眼楔形掏槽为主。 但硬岩层中掘进的实践却表明:采用斜眼掏槽,爆破效率多数情况下只能达到50%左右,放炮“打筒”现象非常严重,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把岩石爆破下来。而改用直眼掏槽后,在同等炮眼数量和装药量的前提下爆破效率却可以达到80%以上。
实践表明,硬岩中采用中深孔爆破技术,直眼掏槽爆破优于斜眼掏槽爆破。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认为有如下两方面。
(1)能量匹配问题。将一定体积岩石自岩体上爆破下来,并达到所要求的破碎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① 该介质中产生的应力必须超过岩石破碎的极限强度,为裂隙的发生、发展和爆破漏斗的形成创造条件;
② 能量密度(单位体积内的能容量,又称比能),应超过某一最小极限,以保证达到所要求的破碎度。
因此,掏槽眼应首先把槽腔内的岩石破碎,尔后方可将其抛掷出去,斜眼掏槽其炮眼与工作面夹角一般为55~70°,岩石越硬,夹角越小。这一方而限制了循环进尺,增加了打眼操作的难度,另一方面斜眼掏槽眼口间距大,爆破岩石体积相对较大,作用于岩体上的比能量较小且能最分布不均匀,自眼底向外岩石体积不断增大。当单位岩石体积超过炸药能量破碎的临界值后,会出现以下两种结果。
① 采用正向装药时,外部先爆的炸药由于无法破碎岩石而产生“打筒”现象;
② 采用反向装药时,外部大块完整的岩石对里面破碎的岩石有一个较大的阻力,同样容易产生“打筒”现象。爆炸产中的高温高压气体最多在岩体内部形成一扩大空腔,而无祛克服岩石阻力并将其抛掷出去。
直眼掏槽相对爆破体积较小,作用于岩体上的比能量较高且能量分布较均匀,因此对破碎岩石将更为有利。并且炮眼深度不受巷道断面和岩性的限制可以进行较深炮眼的爆破。
(2)操作问题。斜眼掏槽对炮眼间距及角度要求精度较高,而实际施工中打眼方向及角度均不便掌握,因此不规范的操作对爆破效果的影响较大。而直眼掏槽则操作简便,风钻方向易于控制,爆破效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并且利于多台风钻同时作业,加快施工速度。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硬岩层中掘进,直眼掏槽优于斜眼掏槽。
2.2 中深孔直眼掏槽爆破效果的影响因素
直眼掏槽效果取决于空孔数目,空眼直径及空眼与装药眼之间的距离(即最小抵抗线)。一般来说,空孔数目越多,空孔直径越大,掏槽效果越好。当炮眼深度在2.5m以内时,建议采用爆破漏斗式掏槽,是一种最为简便的直眼掏槽方法,尤为适合现场施工。这种掏槽是利用密集槽眼(间排距300~400mm左右)装药起爆,不留空眼。当眼底装药同时起爆后,破碎的岩石在爆生气体余力的作用下向外抛掷形成槽洞。此种掏槽方式布孔灵活,操作简便,掏槽效果良好,可以有效地避免因空眼设置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缺点是槽眼数最及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