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市2012届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历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罗定市2012届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卷
单选题(每小题2分,25小题 共50分)
1、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
A、农业 B、商业 C、手工业 D、纺织业
2、我国最早使用牛耕技术是在
A、东汉时期 B、夏商时期 C、西汉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3、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反映了
A、手工业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耕作方式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4、下列引文中,能反映井田制的实质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5、2012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4周年纪念日,在四川地震中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没有受到严重损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井渠
6、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C、均有无而通万物 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7、潍坊历史博物馆中的精品馆藏文物是著名的蛋壳陶,这种陶器薄如蛋壳,黑亮如漆。其代表的典型文化是
A半坡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仰韶文化
材料四 “十一五”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农机装备跨越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农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请回答:
(1)在古代中国,农业通常被统治者称为什么业?(2分)导致材料一“西周时”到“战国时”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2分)明清时期,对这种经济现象起阻碍作用的是政府实行的什么经济政策?(4分)
(3)从材料三图示可知,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从1957年到1965 年呈“V”字型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4)综上所述,指出古今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4分)
27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央设立实业部,管理农、工、商、矿等业,要求各省设立实业司,鼓励民间办各种实业团体,鼓励人们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颁布了一些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如《商业注册章程》、《商业银行度例》等。
材料二 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 材料三 据不完全统计,到1920年前,我国共有近代工厂1759家,其中纺织工业475家,食品工业280家,印刷文具业51家,机械五金业252家,化学工业383家……其他工业35家,总资本达500620万元
――《中国通史》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对民族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体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工业类型方面呈现出什么特点?(2分)
(4)材料四中,为什么一战后不久中国会出现“铁厂积货如山”、“(纱厂)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的现象?(2分)由此可见民国初年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
28、(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
材料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几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采取了重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重要经验,使经济生活开始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活跃局面。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20日)
材料三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