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石学》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篇 变质岩石学Metamorphic Petrology 变质岩石学的内容/方法/目的 第一章 变质作用概述 第一节 变质作用的现代概念 第一节 变质作用的现代概念 第二节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一、 温 度 第二节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二、压 力 (静压力和流体压力) 第二节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图1-1 不同变质作用类型压力分布范围 第二节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二、压 力 (静压力和流体压力) 第二节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二、压 力 (静压力和流体压力) 第二节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应 力 第二节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应 力 第二节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应 力 第二节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应 力 第二节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四、流 体 第二节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五、相互关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 变质作用分类简表 分类依据: 分布规模 / 地质背景或物化条件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 1. 接触变质作用: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 3. 冲击变质作用: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 图 1-6 接触变质带示意图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 5. 造山变质作用: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 图 1-8日本的变质双带及形成模式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 6. 洋底变质作用: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 图 1-9 洋底等温面的分布及洋底变质作用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 图 1-10新西兰岛南部Otago区域埋藏变质作用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 8. 混合岩化作用: 第四节 变质作用研究范畴(选讲) 第四节 变质作用研究范畴(选讲) 第四节 变质作用研究范畴(选讲) 习题 * 内容: 岩类学;岩理学;成矿岩石学。 方法: 多学科交叉与现代技术的应用 目的: 基本特征;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图1. 变质岩形成及研究的框架图 变质作用 变 质 岩 原 岩 变质岩形成过程 T. P. C 变质岩研究层次 地球动力学 1.变质作用的现代概念 2.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3.变质作用的类型 4.变质作用的研究范畴 1). 是与地壳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地质作用。 2). 地壳已存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的转变过程. 3). 在特殊条件下,还可以产生重熔(溶),形成部 分流体相(岩浆) 4). 变质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变质作用(Metamorphism)一词是由法国学者Boue (1820)年首次提出来的,后来由英国学者C. Lyell(1833) 在他的名著《地质学原理》中比较系统地进行了论述 。系指在地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 件的改变,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固态条件下所发生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称变质作用。 关于变质作用的概念应强调以下几点: (1)变质作用是一种改造作用,这种改造发生在风化带和胶结带以下,原岩经过改造后在固态下转变为一种新的岩石。如果原岩为沉积岩,变质后的岩石称为副变质岩;如果原岩为岩浆岩,变质后的岩石称为正变质岩。 (2)变质过程中岩石基本上保持固态,并且强调温度的递增过程,这一点与岩浆作用不同。后者强调的是矿物从硅酸盐熔融体中结晶,所涉及的是晶体-液态的平衡,并强调温度的下降过程。当变质作用温度较高时,岩石可发生部分熔融,出现一定数量的熔体,这些熔体与固态残余物之间可发生混合岩化作用。当熔体数量较多时转变为典型的岩浆作用。广义的变质作用概念包括岩石在固态下的变质作用和有部分熔体出现的混合岩化作用。 原岩化学成分; 地质条件; 物理化学环境 一、 温 度 1. 温度范围: 200 - 8000 C, 超高压可达10000 C。 2. 变化原因: 岩浆;深部热流;地壳放射热;机械摩擦;地热增温(正常情况 25-30 ?C / km)。 3. 主要作用:可导致重结晶、变质反应、重熔;增加流体活性; 改变岩石变形性质等。 它是变质作用的主导因素. 1. 静 压 力 概念:负荷压力,单位帕(Pa);在 40km 范围 内与深 度关系为0.0275GPa / km(P=?gh). 范围: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多在5 km 范围内, 压力低于0.1GPa;区域变质作用 深度大于5 km, 压力高于0.1GPa,按压力大小分为不同的压力型 (低压、中压、高压、超高压) 1. 静 压 力 作 用: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