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人工林更新改造技术及效益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吉县人工林更新改造技术及效益分析
摘要 总结了西吉县人工林更新区自然概况及现状,从整地、树种选择、栽植、抚育管理、虫鼠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其更新改造技术,并分析了其取得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以为该县人工林的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工林;更新现状;更新改造技术;效益;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S75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156-02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地处六盘山西麓。地理位置为北纬35°35′~36°14′,东经105°20′~106°04′。东西宽约67 km,南北长约74 km,县域总面积3 130 km2。全年平均气温为5.3 ℃,≥0 ℃活动积温2 703.6 ℃,≥10 ℃有效积温2 400 ℃,无霜期120~150 d,年均日照时数2 322.2 h,全年蒸发量在1 500 mm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仅427.9 mm,且主要集中在6―9月,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以上,干旱是该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为了科学合理地调整林分和树种结构,加快林木的生长速度,探索出促使森林资源持续健康增长,充分发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作用的新技术、新经验和更合理的管理措施,便于在全县推广应用,西吉县林业技术人员通过详实、细致的调查,在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县人工林更新改造试点示范项目,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造林技术措施执行GB/T 15776-2006标准。
1 人工林更新现状
更新区位于西吉县黄土丘陵区,海拔1 688~2 633 m,地形以长梁、齿状山脊、沟壑、沟台和沟掌为主,丘陵连绵层叠,侵蚀沟纵横交错[1-2]。该区有人工低产低效林700 hm2,大部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建的中国“2605”项目。由于当时基本采用的是柠条及通过埋干、插条等粗放的无性繁殖形式营造的北京杨林分,林分所占土地的立地质量较好,但由于树种单一老化,加之干旱、天牛、鼢鼠危害等影响,造成林分生长势弱、材积小、材质差、病虫危害严重,绝大多数形成了“小老树”林,使林分质量逐年下降,森林的防护效能逐渐减弱,其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的功能日趋降低,水肥等土地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很大利用潜力有待开发[3]。在西吉县的硝河、田坪、马建3个国有林场更新改造人工低产低效林700 hm2。其中硝河林场454 hm2(1号小班146.60 hm2,2号小班141.53 hm2,3号小班60.20 hm2,4号小班105.67 hm2),田坪林场59.33 hm2,马建林场186.67 hm2(1号小班91.33 hm2,2号小班95.33 hm2)。更新改造共需苗木73.5万株,其中云杉52.5万株、油松21.0万株。
2 人工林更新改造技术
2.1 整地
整地方式为鱼鳞坑,整地规格:整修成形的鱼鳞坑要求横径为1.5 m,纵径0.8 m,深0.3 m,左右间距1.5 m,心土培埂,表土回填,埂实里虚。整地时要求死土搬家,活土还原。埂实田虚,坑底成反坡形[4]。整地方法:一是线。沿等高线划线,线与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3 m。二是筑埂。先沿基线按鱼鳞坑大小将表土深翻20~30 cm,上翻堆放备用,然后取死土筑埂,要求按标准踏实拍光。三是回填。将表层的活土回填到坑内,要求虚土层达到0.3 m以上。
2.2 树种选择
苗木选择执行DB64/7051―91规定,选用植株健壮、根系发达完整、无病虫害的Ⅰ、Ⅱ级壮苗。栽植的树种以云杉、油松为主,配置方式为行间混交或块状混交。苗木规格为云杉苗高≥40 cm,根系完整;油松苗高≥50 cm,根系完整。
2.3 栽植
造林方式为植苗;造林时间为秋季;造林密度为1 050株/hm2;每穴栽植1株。进行栽植时,应先挖好栽植坑,苗木必须随起随运送,随到随栽植,按“一提二踩三埋土”的栽植方法进行。栽植后,及时浇足定根水,适时松土除草,以确保成活率。
2.4 抚育管理
对新造的未成林地,从第2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补齐缺株、死株,每年在夏、秋季各除草、松土1次,防止杂草与幼苗争夺水、肥,促进生根,保证幼苗健壮生长,早日郁闭成林。对生长状况不良、自然恢复能力较差的林地进行割灌或间苗,以形成合理密度,或进行修枝整形、除草等措施,促进林分生长发育。
2.5 虫鼠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落叶松球蚜,一般多发生于较密的林分,但过密也不适于其生存,造林密度3 900株/hm2以上最有利于该类害虫发生。它的虫瘿一般都在云杉或落叶松树冠下方的小枝顶端。防治方法:一是营造适当密度的落叶松人工幼林,造成不利于落叶松球蚜生活的环境,造林时避免云杉和落叶松混交;二是7月在落叶松附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