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住宅工程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
住宅工程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分析
姜学德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代替预应力多孔板以后,相当一部分住宅工程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楼板裂缝问题。本文拟对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问题,从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裂缝的控制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 裂缝现状
(一) 裂缝种类
1. 温差裂缝
由于温度变化,混凝土热胀冷缩而形成的裂缝.此类裂缝都集中于屋面板和建筑物上部楼层的楼板上。
2. 收缩裂缝
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由于材料自身收缩而形成的裂缝。
3. 结构裂缝
虽然现浇楼板承载力均能满足设计要求,但由于预应力多孔板改为现浇楼板后,板的刚度要比梁、柱或墙的刚度小,因此在一些薄弱部位和一些截面突变处,往往产生一些结构裂缝。例如墙角应力集中处的45o斜裂缝,板端负弯矩较大处的板面拉裂缝。
4.构造裂缝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厚度一般为80-100㎜,住宅设计中将PVC电线管均敷设楼板内,致使凡有PVC管处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减薄,易出现构造裂缝。
(二)裂缝形式
1.斜裂缝
斜裂缝常出现墙角,特别是建筑物端部最后一间,呈现45o状。
2.纵、横向裂缝
沿楼板纵、横向出现,一般位于跨中、支座、PVC管暗埋处等部位,或直线或折线。
3.不规则裂缝
裂缝出现部位、形状无规则,成散状或龟裂状。
4.贯穿或不贯穿裂缝
绝大多数裂缝出现在楼板表面,为不贯穿裂缝。极个别裂缝从板面一直裂到板底,呈贯穿状。
(三)裂缝出现时间
收缩裂缝属早期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浇注后的一个月中;构造裂缝属于中期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浇注完6个月以后;温差裂缝和结构裂缝属于后期裂缝,一般1—2年后出现。
二、 裂缝原因分析
(一) 设计方面
1. 楼板厚度
楼板厚度虽然能满足承载力要求,但随着住宅开间和厅面积的增大及不少开发商取消了传统现浇楼板表面30㎜细石混凝土地坪,致使楼板厚度不能满足要求。
2. 配筋计算
不少设计单位仍然按照单向板计算方法来设计配置楼板钢筋,支座处仅设置分离式负弯矩钢筋。由于计算简图与受力情况不符,单向高强钢筋或粗钢筋使混凝土楼面抗拉能力不均,局部较弱,无筋处易产生裂缝。部分设计单位对现浇楼板构造钢筋不重视:墙角无放射筋、薄弱环节无加强筋、负弯矩处钢筋配置不够。
3. 混凝土强度等级
混凝土强度等级过高,水泥用量增大、水化热加大,从而加速混凝土温差裂缝和收缩裂缝。
4. 板内布线
现浇楼板内暗敷PVC管线,有的甚至两根管线交错叠放,管道上面混凝土保护层超薄,混凝土整体抗拉力减弱。
(二) 施工方面
1. 盲目赶工期
为抓进度、赶工期,楼板混凝土浇捣完,尚未达到规定强度,即已上人操作,并堆放荷载,使楼面混凝土受到损伤。
2. 养护马虎
混凝土浇捣完后未及时进行表面覆盖和浇水养护或养护时间不足,导致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由于收缩产生拉应力,造成表面裂缝。
3. 支模拆模
模板支撑立杆与楼面接触部位没有设垫板,受力不均使混凝土在浇捣过程及成型后局部变形,导致裂缝产生。底模拆模时间过早,混凝土受到内伤.
4. 钢筋未设撑脚
楼面支座处负弯矩配筋未设撑脚,施工人员踩在负弯矩钢筋上,使钢筋下沉,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增加,楼板有效截面高度h0减少.
5. 振捣不当
平板式振动器过度振捣楼板混凝土,造成粗骨料下沉,楼板出现砂浆层,混凝土强度降低,也易出现干缩裂缝.
(三) 材料方面
1. 混凝土坍落度过大
为了保证预拌混凝土的可泵性,部分楼板混凝土坍落度设计过大,导致混凝土流动性增加.
2.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为满足工期要求,加快施工进度,施工单位常将柱、梁板混凝土改为同一种强度等级,提高楼板混凝土强度,并一次性浇注,造成梁、板、柱挠度变形不协调产生裂缝.
3. 外加剂、掺合料掺量过多
预拌混凝土中粉煤灰、矿粉掺量过多,使混凝土早期强度偏低,抗拉强度达不到要求.
4. 原材料质量波动
混凝土搅拌站在混凝土生产前,未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复试.个别水泥、外加剂、掺合料质量波动,粗、细骨料含量超标,甚至使用细砂、特细砂,严重影响混凝土质量.
5. 混凝土供应间歇时间长
由于道路交通制约等方面原因,不能导致混凝土连续浇捣,施工冷缝的增多给裂缝以可乘之机.
三、 裂缝控制措施
(一) 设计方面
1. 按双向板配筋
为使楼板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情况相符,现浇楼板应按双向连续板计算配筋.为减少开裂,宜采用双层配筋,楼板最小配筋率u应>或=0.3%,且应采用细直径螺纹钢筋.
2. 增加楼板厚度
考虑到楼板双向配筋,并且楼板内敷设管线较多,再加上楼面上30㎜厚细石混凝土常被取消等因素,楼板厚度不应小于120㎜.
3.控制混凝土强度
多层、小高层预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