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防艾主题班会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禁毒防艾
一、认识毒品
“毒品”不是一个化学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特指那些出于非医疗目的而反复连续使用,使人产生依赖性(即成瘾性)的药品。如安定、吗啡、美沙酮等,只要是以医疗目的正确使用,它就只是药品而不是毒品。
新型毒品的分类
新型毒品多滥用在娱乐场所,如摇头丸、冰毒、K粉基本上都是在KTV、酒吧等场所里群聚滥用,所以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假日毒品”等。
新型毒品的分类
根据新型毒品的毒理学性质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以中枢兴奋作用为主,代表物质是包括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在内的苯丙胺类兴奋剂;
第二类是致幻剂,代表物质有麦角酰二乙胺、麦司卡林和分离性麻醉剂(苯环己哌啶和氯胺酮);
第三类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代表物质是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俗称摇头丸);
第四类是一些以中枢抑制作用为主的物质,包括三唑仑、氟硝安定等。
为何青少年易沾染新型毒品?
调查显示:
新型毒品吸食者大多年龄在16岁至36岁,对于初始选择新型毒品的原因,82.4%的人选择了好奇心的驱使。而目前选择新型毒品的原因,76.5%的人是为了解除烦恼和寻求快感。
为何青少年易沾染新型毒品?
现在的青少年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追求新奇,“酷”、“爽”、“炫”、“劲”、“high”等词汇反映了他们追求的就是快速的和极端的快感,新型毒品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由于青少年往往对新型毒品的危害知之甚少,认为“这又不是海洛因 ,玩玩而已”。他们认为摇头丸、K粉不是毒品,属于“娱乐消遣”药品,认为吸食后不上瘾,对身体危害不大,等上瘾了再后悔也就晚了。
常见新型毒品种类及毒性
冰毒:“甲基苯丙胺”,外观纯白色结晶体,中枢兴奋剂,表现为妄想、好斗、错觉;
摇头丸:致幻型苯丙胺类毒品,表现为活动过度、情感冲动、性欲亢进、嗜舞等;
K粉:即“氯胺酮”,静脉全麻药,易溶于水,出现幻听、幻觉、幻视,易让人产生冲动,所以又称“迷奸粉”或“强奸粉”;
咖啡因:从茶叶、咖啡果中提炼成的生物碱,吸食后导致智能低下、肢体畸形;
常见新型毒品种类及毒性
三唑仑:淡蓝色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药品,口服后迅速昏迷晕倒,故称“迷药”、“蒙汗药”、“迷魂药”,药效比普通安定强45—100倍。
美沙酮:是一种人工合成麻醉药品,为无色或白色结晶粉末,味苦,止痛效果略强于吗啡,成瘾性略小于吗啡。
二、认识艾滋病
艾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又无有效治愈办法且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HIV)通过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造成人们的抵抗力极度低下,最终致全身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
概念认识
什么是HIV?
H 人类
I 免疫
V 病毒
概念认识
什么是AIDS?
A
I
D
S
获得性
免疫
缺陷
综合症
HIV感染者与AIDS区别
HIV特性
※具有传染性的病毒;
※在外界抵抗力弱;
※变异能力强(疫苗无法研制成功);
※传播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昆虫叮咬无法传播;
※一般消毒剂可以杀灭,紫外线不敏感。
HIV感染者与AIDS区别
HIV感染者
※体内带有病毒,具有传染性的人;
※外表无法判断,传染性强;
※有一定临床症状,尚未达到治疗的病毒携带者;
※是传播HIV最重要传染源(无任何特征表现)。
HIV感染者与AIDS区别
AIDS:艾滋病人
※体内带有病毒,具有传染性的病人;
※HIV病毒载量高,抵抗力低的病人;
※出现多种临床症状,达到抗病毒治疗的人;
共同点:体内带有HIV,是传播HIV的传染源。
三、毒品与艾滋病的危害
毒品危害:
●毁灭自己:个人肉体、精神上损害;
●祸及家庭:经济负担过重,家庭破裂等;
●危害社会:偷盗,社会不稳定。
艾滋病危害:
●个人危害:影响身心健康,工作/就业压力大;
●家庭危害:家人心理负担大,经济压力大,旁人歧视;
●社会危害:社会生产力量减弱,社会经济负担过重,社会安定受影响。
漫画:绝路
四、如何预防
●慎交朋友,远离吸毒人群;
●拒绝进入酒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正确对待青春期问题,提高自尊心,学会调节情绪,学会面对处理好学习、生活中种种压力和挫折;
●多与老师、父母、亲人进行心理交流和沟通;
●不要盲目相信别人和所谓的“朋友”,洁身自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