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doc

发布:2017-02-08约1.77万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 ?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分析 ? 气候资源包括光、温、降水、气等,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高度在赤道地区16-18km,两极地区7-9km,平均10-12km。 ? 尔格=达因*厘米;(属于厘米克秒等单位制...) 焦耳=牛顿*米;(属于米千克秒、SI等单位制...) 因为 1牛顿=100000达因; 所以 1焦耳=10^7尔格 1卡=4.18焦耳 1千卡=4.18千焦 1勒克斯=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平方米面积上的照度 1流明=发光强度为1坎德拉的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光通量 一、????? 光照资源 光照资源主要指太阳辐射及光照指标等 (一)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波短波辐射,部分地穿透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其中一部分被地球表面吸收变为长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太阳辐射能量是巨大的,计算资料表明,一年内地球受太阳辐射量为7.03×1024kJ,约为2000亿t煤燃烧所产生的能量。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的平行光线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称为太阳直接辐射;另一是大气中经过短波散射(天空光)和微粒(水汽、尘埃)散射形成的散射光而投向地面,此称为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但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考虑其直接辐射。 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多在502.0kJ/cm2以上。由于它受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影响,低纬度区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我国西北高原地区一般585.8 ~ 669.4kJ/cm2,东部平原区为502.0~544.0kJ/cm2,西藏高原可达585.8~836.8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8.4 kJ/cm2 。 太阳总辐射量不仅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而且有清晰的时间变化。 太阳辐射是土地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来源,是其物质迁移与转化的动力,其最直接的表现为光照和热量。因此,太阳的辐射强度越大,生物生产量就越高。 ? (二).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光照指标主要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1.光照强度(照度) 光照强度是指可见光0.4μm~0.7μm的平均感觉,其单位为勒克斯,它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密切关系,多数作物的生长要求有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有些作物要求强光照或耐阴性等。目前,我国以勒克斯表示光照强度的资料还较少,一般多以日照时数表示。 我国各地大多全年日照总辐射数约在1200h~3400h之内,日照时数随地理位置\季节\天空状况和大气浑浊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2光照长度(日长)  日照长度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简称日长。日长随季节与纬度不同而变化着。我国的夏至日由最南的12h多到最北的近18h,可能有5-6h的变化。日照长度对农作物影响较大,其中基本可分长日照作物与短日照作物。 3.光照质量  光照质量系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等部分的比例,这种比例随纬度、地区大气干燥度及其季节而有所变异 ????????? 如海拔较高的干旱区,由于云量小,其土地的农业垦殖海拔高度较大,而湿润的南方虽然温度允许,但宜于农业垦殖高度低于北方,例如,河北省北部山区的农业垦殖高度可达900m,而四川盆地边缘山地的农业垦殖高度也仅是相类似的高度。 ????????? 另外,在光照质量较好的温带地区,其作物、水果、蔬菜、牧草等往往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山东特产烟台苹果、莱阳梨就处在该区;西北温带区,如解决水资源问题,也是果业发展的佳境区域。 太阳光照条件对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意义重大,光照强度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密切,多数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强度和光照质量,植物体总干物质中,有90%~95%是通过光合作用得来的,只有5%~10%来自根部吸收的养分。太阳辐射强度越大,生物生产量就越高。 光对动物的行为和生活中各种周期现象的产生有很大影响。例如光有节奏的昼夜变化,使得一些动物白天活动,另一些动物夜间活动,还有些黄昏活动。光照条件对水生动物的垂直分布也有重要作用,如甲壳类,浮游动物水蚤中比较喜光的种类通常分布在水域的上层,而喜阴的种类分布在下层。 光照条件对于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规划与房屋建筑建设,也有重要的价值。 ? 二、热量资源 如前所述,太阳的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以后,大多转变为长波辐射,这就是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这也是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主要由温度来决定的热量的来源。 (一)? 热量的地带性与其地理带的划分 1.世界上分:寒带、温带与热带。 2.我国:划分为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温度带。(可参考教材表2-1) ????????? 温带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与暖温带; ????????? 亚热带划分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