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在职)动力工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动力工程
一、专业领域简介
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由“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负责培养。一级学科下设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及低温与制冷工程3个二级学科,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依托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以及“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现有教授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20人。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年富力强,能够组织高水平的多学科交叉和合作,具备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多年来承担了大量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多次获得国家各级科技奖励,发表和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文章和著作,在工业炉窑热工、工业系统节能、热过程模型化、工业生态学、能源高效转换与洁净利用等方面一直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5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20人左右。
本学科重点研究能量的释放、转换、洁净利用理论与技术,研究冶金、化工、机械、建筑、能源和动力等工业的热工理论、工程热物理问题及其生态化技术,主要从事工业炉窑热工、电厂热能动力工程、热过程模型化与计算机控制、能源转换与利用、工业系统节能、工业生态化理论与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及工程实践。
二、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1. 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团队意识、拼搏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 了解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有独立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一定的社会人文、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能够综合运用以上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3. 具备熟练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计算机、实验技能和科技写作水平达到工程硕士毕业生要求。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一)最低学分要求为32学分。
(二)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三)攻读学位可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但在课程学习、文献查阅、论文开题和论文研究、论文撰写与答辩等环节,原则上要求所有学员累计在校时间不少于6个月。
四、研究方向
1.电厂热能动力工程
2.工业炉窑热工及控制
3.工业锅炉热工与设备
4.能源高效转换与洁净利用
5.热过程模型化
6.工业系统节能
7.工业生态化理论与技术
8.余热余能的回收与利用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备注 必修课政治理论类课程 32 2 工程硕士英语 80 5 工程硕士日语 80 5 工程硕士俄语 80 5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32 2 知识产权 16 1 信息检索 16 1 应用数理统计 32 2 三门选
二门 数值分析 32 2 最优化方法与理论 32 2 热能工程导论 48 3 高等传热学 48 3
二门选
一门 高等流体力学 48 3 必修环节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 2 选修课能源转换与清洁利用 32 2 火焰炉热工及构造 32 2 高等工程热力学 32 2 热物理测量技术 32 2 燃烧技术 32 2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 32 2 工程对流换热 32 2 工业生态学 32 2 新能源利用 32 2 注:
1.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脱产进校学员可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校外班可根据学员和合作单位的需要讲授计算机语言、网络、工业控制等方面的课程。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提交时间不得迟于入学后的第二年。
论文工作
1文献阅读和调研
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所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阅读相关文献并提出拟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完成文献综述报告。
2论文的选题和开题
指导教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所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际,选择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