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机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现实的、自主性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例如:我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位置与方向》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根据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采用森林运动会的形式导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教学情景中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再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只鸡,又来了9只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表示的意义,引出“合并”。多媒体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形象生动,学生能很好的理解。???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主探究的有效性,突破重点难点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事物或图像比抽象的语言和公式要有说服力的多。再加上他们好动、好奇、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然而借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动画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一课时,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光靠老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都会感到非常枯燥,让学生们难以理解。但如果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首先,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十二个数字、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音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钟,较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2.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在屏幕上展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光线,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接着直线、线段,通过这样直观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三.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我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利用动态的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深刻的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掌握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灵活应用。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四.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练习反馈的有效性,巩固新知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这一环节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对于练习的兴趣不高,其实学生不爱做练习题是有原因的,那么枯燥乏味的习题谁都不爱做。怎样才能调动学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