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docx

发布:2024-07-08约3.37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农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坚持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而且,《决定》还多处提到要加强农村的各项社会

事业发展与法制建设,这说明党中央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高度重视。

第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主要的对象应该是农村中为数众多的农民。一方面,由于农业产业化的日益发展,农村中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而这些农民工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劳动保障,从而导致劳动关系紧张。因此,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权益保障问题。

第二,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也特别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发展。由于农村长期缺少资金兴办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没有得到落实,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恶劣,文化设施严重缺乏,等等。《决定》特别强调要统筹城乡的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最重要的也是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环境治理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大量高污染的产业向农村地区转移,使部分农村地区的环境严重恶化,甚至危及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命安全。同时由于农村缺少资金改善环境,使村容村貌整洁和农村的安全饮水都成为严重的问题。因此《决定》强调指出,要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在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也要着力改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