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抱杆内拉线悬浮.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内拉线悬浮抱杆分解组立技术措施
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与外拉线抱杆组塔相比较主要有如下几个优点:
设备简单,用内拉线替代了外拉线,减少了地锚,临时拉线大大减短。
不受地形、地貌影响,特别是当铁塔塔位处于交叉跨越地段时,该方法组塔受外界条件的限制较小。
吊装过程中,抱杆处于铁塔结构中心,铁塔主材受力较均衡,宜于保证安装质量。
减少操作人员(主要是监视抱杆拉线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施工工艺流程图
现场布置
a.内拉线抱杆单吊组塔现场布置示意如下图(图7—1):
b.内拉线抱杆双吊塔现场布置示意如下图(图7—2)
被吊塔片; 2—起吊钢绳; 3—起吊滑车组; 4—腰滑车;
5—地滑车; 6—承托绳; 7—攀根绳; 8—抱杆;
9—控制绳; 10—朝地滑车 11—平衡滑车 12—绞磨。
举例使用400mm×400mm×24m角钢格构式抱杆,抱杆额定负荷为156KN(最大轴向压力),根据公司对抱杆的试验数据及本工程具体塔型的构造,经验算后确定,吊重应限制在1500kg以下。
400mm×400mm×24m角钢格构式抱杆的受力分析:抱杆倾斜5°,起吊角15°,拉线对地夹角45°时,起吊重量1500kg,则偏拉绳受力4.7kN,吊点千斤受力21.2 kN,抱杆外拉线受力13 kN,抱杆轴向压力49.5kN。
7.2.4 抱杆的布置
a. 内拉线抱杆的组成: ⑴ 由朝天滑车、朝地滑车及抱杆本身组成。在抱杆两端的适当位置上,设有连接拉线系统和承托系统用的固定装置。 ⑵ 朝天滑车联接于抱杆顶端,其主要作用是穿过起吊绳以提升铁塔构件并将起吊重力以轴向传递给抱杆。单吊法用单轮朝天滑车,双吊法用双轮朝天滑车。朝天滑车与抱杆的联接,一般采用套接方式。要求朝天滑车还能在抱杆顶端沿抱杆轴线水平转动,以适应起吊绳在任何方向都能顺利通过。 ⑶ 朝地滑车联接于抱杆下端,其作用在于提升抱杆。
b. 抱杆宜分段联接于抱杆下端,当用花兰连接时,应使用内花兰,以便在提升抱杆时,能顺利通过腰环。如果为外花兰接头,提升抱杆过程中,腰环应随时解开,以利接头通过。
c. 本工程选用抱杆为角钢格构式400mm×400mm×24m抱杆。根据本工程具体塔型的构造,经验算后确定, 400mm×400mm抱杆吊重应限制在1500kg以下。
d. 抱杆在塔上位置如图: 抱杆露出已组塔段的长度及插入已组塔段上平面的长度应保持一定比例。一般是:L1∶L2=7∶3。为了方便构件安装就位,抱杆可以稍向吊件侧倾斜,其倾角不得大于5°。
e. 根据铁塔的实际分段长度及其根开尺寸,抱杆长度选取为:L=1.5~1.75Hi ,式中,L—抱杆长度;Hi—铁塔分段中最长一段高度。
7.2.5 抱杆上拉线的布置
a. 抱杆拉线的长度计算:
L 4—抱杆拉线露出拉线绑扎点的高度,m;
E1—拉线绑扎点塔身断面的对角线距离,m。
b. 抱杆上拉线是由四根钢丝绳及相应卡具所组成。钢丝绳的一端用卡具分别固定于已组塔段四根主材的上端。
c. 上拉线与塔身的连接点,一定要先在分段接头处的水平材附近,或颈部K节点的连接板附近。
7.2.6 承托系统的布置
承托绳的长度计算:
L 3—抱杆底与承托绳绑扎点的高差,m;
E2—承托绳绑扎点塔身断面的对角线距离,m。
承托系统(亦称下拉线)由承托钢绳、平衡滑车、卡具和手板葫芦等组成。承托系统示意如下图:
下拉线由两根钢绳穿越各自的平衡滑车,其端头直接缠绕在已组塔段主材的上端,用U形环固定。也可以通过专用夹具固定于铁塔主材上。
下拉线在已组塔段上的固定点,一定要选择在铁塔接头处的水平材附近,或者颈部的K节点附近。
为了保持抱杆根部处于铁塔结构中心,应尽可能使承托系统的两分肢拉线及手板葫芦为等长。
两平衡滑车根据吊物位置可以前后或左右布置。当被吊构件在塔的左右侧起吊时,平衡滑车应布置在抱杆的左、右方向,前、后侧起吊时,平衡滑车应布置在抱杆的前、后方向,即前、后布置方式。采取这样的布置方式,在起吊过程中可使抱杆的下拉线受力接近均匀,还可防止抱杆在提升过程中其底部沿平衡滑车滑动。
7.2.7 起吊绳的布置
单吊组塔时,起吊绳是由被吊构件经朝天滑车、腰滑车、地(或底)滑车引到牵引设备间的钢丝绳。双吊组塔时,起吊绳在地滑车之后还应通过平衡滑车。
单吊组塔时,起吊绳必须与牵引绳分开,牵引磨绳不能直接与塔材连接。双吊组塔时,起吊绳与牵引绳通过平衡滑车相连接。
起吊绳的规格,应按每次最大起吊重量选取。当起吊重量在1000kg以下时,起吊钢丝绳选用φ13规格;起吊重量大于1000kg时,应使用复式滑车组。
7.2.8 牵引设备的布置
绞磨应尽可能顺线路或横线路方向设置。距塔位的距离一般应不小于1.2倍塔高。
牵引设备尽可能设在平坦地带。牵引机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