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章 超极化气体肺部磁共振成像.PDF

发布:2017-06-18约3.5万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波 谱 学 杂 志 第 31 卷第 3 期 Vol. 31 No. 3 2014 年 9 月 Chines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Sep. 2014 文章编号:1000-4556(2014)03-307-14 超极化气体肺部磁共振成像 1,2 1,2 1 1 1 李海东 ,张智颖 ,韩叶清 ,孙献平 ,周 欣 [1. 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 武汉磁共振中心(中国科学院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1 ;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 要: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具有非侵入、无放射性的特点,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具有独特 的优势,但是肺部空腔的特殊结构使传统质子 MRI 无法对其直接成像.自旋交换光抽运 (SEOP)方法可以使惰性气体原子的极化度增强 4 个量级以上,从而使肺部的气体 MRI 成为 可能.该文介绍了超极化惰性气体肺部 MRI 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超极化气体磁共振相关 参数的测量方法、肺部通气结构成像、肺部气体交换功能成像,同时比较了常用于肺部MRI 气体的优点和缺点.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MRI) ;肺部;自旋交换光抽运;超极化气体 中图分类号:O482.5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2010 年数据,我国每年因肺部疾病和肺癌死亡的人数约占国内 死亡总人数的20% ,所以肺部疾病形势十分严峻.目前,临床上常用于肺部疾病诊断的 影像技术有基于 X 射线的胸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1],这 些技术可以获得肺部结构信息,但是他们都具有放射性,且不能获得肺部的气体交换功 能的影像信息,而通常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经历了一个从功能病变到结构病变的过 收稿日期: 2014-02-18; 收修改稿日期: 2014-07-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项目([2010]88)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 工程重要方向资助项目(KJCX2-EW-N06) . 作者简介: 李海东(1987-),男,河南漯河人,博士研究生,无线电物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超极化气体肺部磁共振 成像技术,E-mail: lihaidong1987@. *通讯联系人:周欣,电话:027;E-mail: xinzhou@. 308 波 谱 学 杂 志 第 31 卷 程.因此,急需发展一种无放射性的探测肺部气体交换功能的影像技术,能用于肺部重 大疾病的早期研究与诊疗.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具有非侵入、无放射性的特点,可以 用来得到脑部、心脏和腹部等大部分活体器官和组织的影像,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活体成 [2,3] 1 像研究和临床疾病诊断 .但是传统基于质子( H) 的 MRI 技术并不适用于肺部,原因 在于:1) 肺部组织多为气固交界面,因而磁化率变化很大,导致质子的横向弛豫时间 (T )极短,即使采用超短 TE 的成像序列[4,5],也只能获取肺部气管的部分信息.2) 肺部 2 由大部分空腔结构组成,其肺泡内气体的密度比普通组织低 1 000 倍左右,传统的 MRI 技术难以实现对肺泡内的气体成像.为了实现肺部气体的 MRI ,需要提高气体的极化 度,从而增强 MRI 信号的灵敏度来实现. MRI 信号的灵敏度与观测核的共振频率、自旋密度和核的自旋极化度成正比.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