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2800亩生态经济林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设2800亩生态经济林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项目背景
1.1 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1.1.1 国家产业政策
国家为了发展生态林业,加快林业发展的步伐,鼓励各类资本投入林业生态建设,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林业工作,努力使我国林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国家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要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惠农县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以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创造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用3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县人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县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逐步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力争到2030年,使全县宜林地全部得到绿化,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草场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为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近期目标:从2001起到2005年,用5年的时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现象,基本遏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势头。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的红果子工业区和黄河河滩的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初见成效。主要建设任务是:到200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万亩,新增森林面积10万亩,封滩育林育草4.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5%以上。采取切实措施,坚决禁止毁林毁草开荒造田,逐步将黄河河滩退耕还林还草。支持治理区域农民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减轻日益增加的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提高生态环境的持续承受能力。在贺兰山东麓、黄河河滩、以及引黄灌区建设一批水土保持、节水灌溉、封滩育林育草工程。?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加之经济开发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目前县生态环境从总体上尚未扭转不断恶化的势头,是全区生态问题最突出、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县市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由于治理难度大,速度慢,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不足,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加大,侵蚀强度和危害程度十分严重。截止年底,全县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6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1.3%。其中:贺兰山山地水土流失面积为56.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8.8%贺兰山东麓山前洪积扇台地及黄河河滩地水土流失面积32.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2.4%。
??土地沙化形势仍十分严峻。惠农县地处贺兰山北端,不仅是银川平原最大的风口,与贺兰山距离较近,由于植被稀少,气候干旱少雨,风蚀严重,再加上滥垦荒地和过量放牧破坏植被,以及灌区农田林网遭到“天牛”毁灭性的破坏,县沙漠化土地面积达2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3.8%。
?植被与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严重。由于开矿、滥垦和乱牧等活动,植被破坏严重,大大降低了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恶化的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干旱、霜冻、冰雹、大风、沙暴、山洪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均在增长。全年平均大风天数为107天,尤其是沙尘暴发生已由过去的平均8-10年发生1次到目前的平均每年发生1-2次。山洪在7、8、9月雨量相对集中时经常发生。干热风也时有发生,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二是由于防护林体系不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日趋恶劣,农村经济增长缓缦。
三是由于植被稀少,降水量小,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县每年水土流失达到155.7万吨。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