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之服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外文化差异 ——服饰 制作:孙乐乐、吴会、李培培、钱弯弯 汉服 汉服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族服饰的风格就是:庄重、大气、飘逸、灵动。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 旗袍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清代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旗装,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30年代和40年代则是旗袍的黄金时代。 而在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旗袍,则更注重面 料的舒适性,它们风格多样,款式一般都比较 宽松,让人能够活动自如,大多选用棉麻布料 材质,展现舒适的居家感,并为大众所接受的 改良现代 感。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传统服饰 性别的极端分化,性差的夸 张和强调,形成 性别对立的格局。 男子是雄大的上半身和紧贴肉体的下半身,重心在上半身,富有动感; 女子上半身胸口袒露和紧身胸衣,下半身是膨大的裙子,表现出胸、腰、臀三位一体的女性特征,是一种静态。 哥特式服饰 20世纪服饰的发展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和多极特征和流行的多中心性, 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20世纪30年代女性服饰形象 20世纪70年代—服装工业化的成长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装业集功能性、宽松自由于一身,先后出现了很多新的服装的名词如喇叭裤、牛仔裤、热裤及人造材料和塑料。完全颠覆了传统服装的服饰模式,成为了很多设计师的设计元素。 各国的服饰文化也相互交融。 20世纪90年代初服装发展呈现多元化,加上高科技迅速发展,服装风格和时尚元素的流行复杂和多样性是这一时期主要特征。 * 哥特式服饰特点——新奇、怪诞和大胆 中世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风格就是哥特式风格。它是以教堂的建筑特点为代表命名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