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部阳光大学生支教工作调研报告.docx

发布:2017-06-01约5.36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部阳光大学生支教工作调研报告----关于大学生支教的意义的调查内容摘要目前大学生支教在社会中已经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人说是这是大学生爱出风头、爱表现,把公益当成资本,把慈善当做作秀的行为。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对西部阳光4+4团队赴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黑潭乡八村支教的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与社会上的其他支教活动进行了比较和深入分析,调查从当地的学生、家长、老师、村干部以及去年支教队员、当地来的其他支教队出发,还有最主要的是我们这个支教团体。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希望找出许多人对大学生支教存在争议的原因,以及大学生支教中存在的利与弊,并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使我们的支教体系越来越完善。关键词支教 争议 利与弊 解决方法 体系完善调查背景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近些年这样的气氛越来越浓烈,像星星之火在校园燎原。每个假期,全国有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一所所中小学支教。他们饱含着点燃梦想、播种理想的激情,带来了大山外的新鲜空气。但是由于支教时间太短,难以从本质上提高当地教育水平,而要建长效机制,又面临资金匮乏、难以和当地长期合作等诸多机制限制,不少支教地“后继无人”。支教的成果如何继续?怎样突破大学生支教“雨过地皮湿”的困境? 10天、20天、30天,甚至几天的支教活动,究竟能给当地的孩子们带来怎样的好处?是改变一生的梦想,是外面世界的新鲜空气?或者,跟平时单调重复的日子相比,这十几天仅仅是由于那些来自遥远城市的大学生们的到来,才略显不同而已?此外,有些支教队伍目的不纯,或者能力较低,也极易引起地方的反感。也有研究者指出:短期支教的期限太短,一方面容易打乱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另一方面,短时间内难以取得当地教师的信任,常不能被委以重任,难以深入教学一线,也难以使当地的教育水平产生本质上的提高。以先进教育理念与山区教育结合的理想往往落空,使当地人产生大学生支教“热得快,冷得快”的普遍印象。此外,有些大学把支教作为形式工程,辅导员们鼓励学生支教的最强口号是:让你的简历更精彩。公益沦落为工具和符号,大家都在标榜,献爱心去支教。为了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黑潭乡八村进行支教活动的同时,对我们支教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调查。我们去当地的每一个家庭了解他们对于我们支教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于我们支教的建议。我们在课余时间和学校的学生、老师还有当地的村干部进行访谈,询问他们是如何认识我们的支教活动,他们对我们的工作哪些地方比较满意,哪些地方不太满意,还需要改进。我们为了使结果更加准确,还对上一期的支教队员的支教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黑潭乡八村学生、家长、老师、村干部、上一期的支教队员以及我们这个支教团体调查方式:以访谈为主,还有注意观察、记录、及时总结,大家一起交流调查时间:2012年7月20日——2012年8月3日正文(1)大学生志愿者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气氛越来越浓烈,象星星之火在校园燎原。每个假期,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报名去支教,每一个假期全国有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一所所中小学支教。并且现在有些大学把支教作为形式工程,辅导员们鼓励学生支教的最强口号是:让你的简历更精彩。所以大家开始说“公益沦落为工具和符号,大家都在标榜,献爱心去支教。”所以这就引发了有些人对于支教的怀疑,这是一支意图纯良的支教队伍吗??我不否认,现在社会上的确是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出发前唯恐天下无人不知,回来后高歌颂德感叹成长。但是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还是有许多善良的大学生,的确是怀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支教的。下面我就以我们支教的真实情况和我的切身感受来讲一下吧。我们这只队伍由11名大学生组成,我们来自北京的各个高校。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大学,操着不同的方言,但是初次见面,大家都觉得很亲切,因为大家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西部志愿者。为了这次活动,大家准备了有一两个月,从面试到一次又一次的培训,可以说是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来我们11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队伍。刚刚来到当地,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地的路,通往支教地点的路,严格来说已经不算是公路了,坑坑洼洼的路面,加上这里又经常下雨,坑里挤满了水,大家坐在车上提心吊胆,有好几次大家都是下车,等车开上去后再上车。后来大家到达目的地后,住宿条件更是令我们吃惊,房屋是那种用泥土砌得老房子,后来听支书说这还是村里条件比较好的一户人家,不过大家还是早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大家很快收拾了一下,然后就讨论第二天开学的事宜。我们本以为我们所要完成的工作是很简单的。可是当开学那天,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的时候,从那些家长的眼神中,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因为80多个学生就是80多个家庭的希望,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