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发展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发展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发展条件的分析,提出园区发展战略及保障措施。
关键词:工业园区;发展条件;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035-02
1概况及发展现状
1.1 概况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紧邻黄海岸线和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北部依托丹东市区,南部依托东港市区,包括大东港港区及临港工业区。园区开发总规划面积为117.96km2。地势平坦,环境优良,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具有很好的开发条件。
1.2发展现状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成立以来,大力开展园区道路、标准化厂房及相关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工业项目入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建设,产业园区内已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仪器仪表产业园区、装备制造园区、港口工业区、环保产业园区和汤池产业园区等6个工业园区。
1.3存在问题
1.3.1产业集群特征不明显
现在园区内的企业大部分是技术层次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加工企业,存在技术水平偏低,项目规模偏小等问题,且企业没有自发形成专业化分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既竞争又协作的网络关系,不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辐射作用小,工业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强,集聚效应无法形成。
1.3.2缺乏系统规划
产业园区内各工业园区之间的无序竞争,缺乏系统的规划,部分工业项目引进盲目性较大,产业雷同,无法体现园区和集群的竞争优势。
2 发展条件分析
2.1 优势条件
2.1.1 政策优势明显
产业园区沿江、沿海、沿边,其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三个经济圈的交汇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国家级发展战略等国家级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凭着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东段起点,产业园区的经济建设一定会迎来新的一轮高潮。
2.1.2 交通便捷发达
产业园区交通便捷,航空、海运、公路、铁路的综合运输体系完善,拥有至北京、上海、青岛、三亚、深圳、韩国首尔等国内、国际航空航线及至日本、韩国、朝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港口的散杂货、集装箱和客运海上航线。连接丹东与东北东部城市的“东边道”铁路,连接丹东与朝鲜的新鸭绿江公路大桥,丹东到通化、丹东到海城的高速公路以及丹东到沈阳、丹东到大连的快速铁路等均在快速推进中
2.1.3 腹地市场广阔
产业园区是东北三省东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和联接朝鲜半岛的重要窗口,拥有东北东部城市群及东北亚地区两块广阔的腹地市场。东北东部城市群的13个城市、27.52万km2土地、丰富的资源,以及朝鲜的矿产和劳动力资源、韩国的先进技术,均为产业园区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潜能。
2.1.4 资源丰富充足
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资源种类丰富而充足。境内遍布千余条河流,水资源充足,水质优良;覆盖率达66%的森林资源,雄踞全省之首;电力能源充足,水电、火电、风电齐全;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其中硼矿储量和产量居全国首位;农副产品和水产品极其丰富且多具特色。除自然资源外,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也比较雄厚,为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1.5 工业基础雄厚
园区发展依托丹东现有优势产业。丹东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目前丹东已初步形成以四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即:以汽车和仪器仪表为主导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以硼、镁为代表的矿产品加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和纺织服装业。特别是仪器仪表产业,它是丹东的传统产业,产业基础雄厚,技术水平先进,人才资源丰富,生产体系完备,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居全省前列,食品饮料、医药、造纸、石化等领域都比较成熟,为园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2.2劣势条件
2.2.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产业园区周边现有基础设施缺乏,基础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尚需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2.2.2产业结构劣势
园区内现多为一些中小型企业,产品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有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园区缺少能够牵动和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大型项目,产业基础薄弱。
2.2.3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旅游业发展存在冲突
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业项目的建设投产,必会破坏产业园区内自然环境,尤其是园区内的水资源会遭到污染,会对鸭绿江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建设“大气秀美”的丹东,要满足工业与旅游业协调促进,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的原则。
3 发展研究
3.1
显示全部